綠電出秦嶺,蓄能山水間。在冬日暖陽的照耀下,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氣勢磅礴,上、下水庫鑲嵌在秦嶺深處的群山之間,波平如鏡、霧氣氤氳。
12月12日,陜西首座抽水蓄能電站——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實現全面投產發電。該電站是我國西北地區首個開工建設的“超級充電寶”,也是服務革命老區振興發展、推進能源結構調整和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重大工程。中國電建團隊用實際行動為陜西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為陜西經濟高質量發展貢獻電建智慧和力量。
四月四投創紀錄
獨特的地理環境、充沛的水資源,讓秦嶺成為了我國的中央水塔。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所在的鎮安縣,地處秦嶺南麓秦巴山地,位于秦嶺地槽褶皺系的南秦嶺印支褶皺地帶,這里地形復雜、山大溝深、山河相間,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稱。
鎮安抽水蓄能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安裝4臺35萬千瓦可逆式水輪發電機組,通過兩回330千伏線路接入西安南750千伏變電站,建成后將發揮調峰、調頻、調相、儲能、系統備用、黑啟動等六大功能,成為西北地區“碳達峰、碳中和”的重要支點。
2016年,陜西鎮安抽水蓄能電站開工建設,該電站由國網新源投資建設,中國電建所屬西北院設計,水電三局、水電十五局承建,中南院監理。
“用電高峰時,上水庫的水流下來沖轉機組發電,然后流向下水庫,用電低谷時,機組從電網吸收電能將下水庫的水抽到上水庫,作為勢能存儲起來。”鎮安EM1標項目部執行經理李寧介紹道。
相較于傳統機電安裝工程,抽蓄機電安裝呈現出工程規模宏大、安裝設備繁多復雜、安裝質量要求更為嚴苛、技術復雜程度大幅提升、協調工作艱巨以及設備運行工況錯綜復雜等顯著特性。面對如此棘手的狀況,項目團隊意識到,怎樣確保施工過程安全無虞、質量上乘且高效有序地推進,已成為橫亙在建設者面前的首要問題與挑戰。
項目部從施工總體策劃到機電設備的制造環節、安裝流程以及調試階段,全方位實施精益化與標準化管理策略。針對施工進程中的重點難點予以精準把控并持續優化改善,在工程進度、技術質量、綠色環保等方面取得顯著成效,努力鑄就精品工程典范。
自機電安裝工程開工以來,鎮安EM1標項目部始終秉持“自強不息,勇于超越”的企業精神,緊盯目標任務,統籌施工節點與進度,加強質量安全精細化管理,凝心聚力、高效履約,歷經1400多天的生產建設,連續一百多個日夜的調試沖刺和運行管理,圓滿完成了一個又一個既定目標。
蓄能蓄力勇拼搏,四月四投創佳績。在全體建設者的不懈努力下,鎮安抽水蓄能電站1號機組于2024年9月12日投入商業運行,2號機組于9月16日投入商業運行,3號機組于11月7日投入商業運行,4號機組于12月12日投入商業運行,比合同工期足足提前了6個多月,這一驚人的速度再次刷新了抽蓄行業的新紀錄,跑出了項目建設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關鍵技術勇突破
工程開工以來,面臨著許多前所未有的挑戰,諸如:施工環境復雜、交叉作業頻繁、點多、面廣、工期緊、任務重,設備安裝精度及工藝要求高等問題接踵而至。項目部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攻堅克難、銳意進取,積極應對各種困難和挑戰,全力以赴推進施工建設,彰顯公司機電安裝品牌硬實力。
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是水電三局首個獨立自主完成整機調試的項目,難度高,任務重。為了盡快掌握抽蓄機組調試的關鍵技術,徹底打破長期以來由外部專業團隊主導調試的瓶頸,項目部聯合內部試驗室,以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精心策劃,全體成員積極主動擔當作為,全力以赴投入到這場艱難的技術攻堅戰之中。
從首臺機組投產前到最后一臺機組投產,一支由20多名技術骨干組成的調試攻關小組迅速組建而成,制造安裝公司試驗室主任與EM1標項目部執行經理兩位指揮長,坐鎮指揮中心,帶領團隊成員集思廣益,攻堅克難。他們以無畏的勇氣和堅韌的毅力,采用“兩班倒”工作模式,爭分奪秒加快調試工作步伐,最終順利完成57項抽水工況試驗、90項發電工況試驗、12項工況轉換試驗以及28項涉網試驗,各項試驗數據均滿足設計和電網要求,一舉拿下四臺機組的調試通關任務。
這是水電三局在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建設征程上取得的又一重要成果,實現了水電三局在該項技術上的重大突破,為后續抽蓄機組自主調試工作開創了先河,奠定了堅實基礎。
攻克難題有良策
鎮安電站地下廠房內布置有兩臺300噸橋式起重機,在橋式起重機安裝中,最大件重量約為50噸,起吊設備布置高程851米,橋機設備安裝高程是864米,洞室內拱頂高程是878米,如何在狹小的場地內布置180噸汽車吊,在高度有限的洞室將兩臺橋機設備吊裝就位,是個“卡脖子”的難題。
項目部生產施工人員迎難而上,認真分析橋機單件設備的參數,根據其重量、外形尺寸挑選合理的起吊設備,然后利用制圖技術現場模擬橋機部件的擺放、起吊設備的布置及整個起吊過程,經過多次的模擬和現場考察,最終確定了最優的吊裝方案。
吊裝方案經過評審和審批后,項目部給自己設定了更高的目標:在10天內完成兩臺橋機的吊裝工作。
為了實現既定的目標,項目部積極聯系業主,協調設備供貨廠家按照現場的要求進行橋機設備的裝車運輸,從設備裝車方向到設備發貨的先后順序都進行了詳細的研究和布置,最終僅僅用了8天時間就完成了兩臺橋機的吊裝工作,贏得了業主及監理單位的一致好評。
2021年,由于地下廠房地質原因,整體開挖交面時間滯后了近兩個月,為了確保首臺機尾水肘管安裝節點工期,項目部組織土建、主機、電氣、輔機施工人員對開挖交面后的各個工序詳細的進行了分析,從墊層混凝土、鋼筋綁扎、肘管安裝、輔機埋管安裝、電氣埋管安裝等各個工序的工作量、工作時間及工作銜接一一進行了研究和布置,最終在項目部的精心組織和施工人員的通力合作下,僅用了43天時間就完成了首臺機尾水肘管的安裝,比合同要求的工期節約了47天。
發電機定子作為機組發電的核心部件,其制作流程極為繁瑣,施工環境要求亦堪稱嚴苛。工藝標準明定,現場必須滿足空氣潔凈度以48小時以內防塵棚內無肉眼可見灰塵附著,溫度需穩定維持不低于 15℃之境,場地周圍距離定子基座2~3米范圍內溫差不大于3℃,濕度不大于70%。
為破解此棘手難題,項目部經過勘察研究,于廠房安裝間匠心獨運地搭建定子組裝防塵棚,以化解現場環境困厄,防塵棚內配備照明、加熱、除濕、通風及溫控等完備設施,嚴控工藝要求與施工質量。
綠色低碳保生態
鎮安抽水蓄能電站位于秦嶺自然生態保護區,項目部深入貫徹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踐行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原則,堅定走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落實綠色發展要求,追求高效、低耗、環保。項目部在保證安全、質量等要求的前提下,通過科學管理和技術創新,以最大限度的節約資源,減少對環境負面影響的施工活動,實現節能、節材、節水、節地、節人力資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使之成為與自然和諧共生、適應經濟環境的綠色工程。
在西磨溝營地、蛤蟆坪營地、開關站設計中,項目部合理避讓高陡邊坡與不穩定巖體,最大限度的保護生態原貌,避免水土流失;在場地規劃方面,對鋼筋加工廠、恒溫恒濕庫、封閉庫、綜合加工區等場地位置進行合理布局,嚴格按照用地指標所需的最低面積進行設計規劃,使現場平面布置呈現出合理、緊湊的良好態勢,將節約施工用地這一目標落實到極致。
施工現場規劃實施綠色低碳施工方案。土建施工中采用木模板施工工藝、清水混凝土施工工藝,并通過科學合理地編排施工進度,顯著提高了模板的利用率與周轉率,大幅減少了材料的浪費情況。在混凝土腳手架施工環節,創新性地使用盤扣承插式腳手架,有效削減了傳統扣件材料的用量,實現了資源的優化利用。
地下廠房與地下洞室施工現場配備了先進的通風換氣系統,采用灑水降塵措施,營造健康良好的作業環境,極大地減少了職業危害的發生。施工現場優先選用低噪聲、低能耗、低排放的設備,實現節能減排降耗。同時,巧妙運用隔離圍擋措施,盡可能地避免或減少噪音污染、光污染,有效降低了對周邊居民的干擾與影響。
項目部還積極引入 BIM 技術等一系列契合綠色施工要求的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技術,堅決限制并淘汰落后的施工技術,有效避免了因返工而導致的資源浪費現象,從而實現了人力、材料等資源的高效節約。與此同時,大力倡導綠色施工技術的發展,全力推動綠色施工技術的創新突破,為工程建設注入了源源不斷的綠色活力與發展動力。
鎮安EM1標項目副經理楊小兵說:“工程投產后,可實現與西北地區火電、風電、太陽能發電的聯合協調運行,減少機組調停,每年可消納富余風電、太陽能發電量12億千瓦時,有效緩解西北地區窩電和棄風、棄光問題。年均節約標煤約11.7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30.5萬噸,二氧化硫約0.28萬噸。”
蓄能秦嶺深處,點亮三秦大地。中國電建以雄厚的技術實力完成建設任務,以央企的責任擔當踐行綠色低碳理念,鎮安抽水蓄能電站四臺機組正源源不斷地輸出潺潺綠電。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中國電建用實際行動當好秦嶺生態衛士,保護秦嶺中央水塔,奮力繪就美麗中國精彩畫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