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流域水資源的承載能力與分布條件呈現鮮明的地域特征,對流域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構建與布局優化提出了特殊要求。如何精準對接水資源狀況,促進用水方式轉變,推動產業的科學布局與高質量發展,是實現流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未來要堅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產”,把水資源作為最大的剛性約束,推動發展方式全面綠色轉型,建設特色優勢現代化產業體系。
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黃河流域最大的矛盾是水資源短缺,水資源總量僅占全國的2%,人均水資源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27%,屬于嚴重缺水區域。但是,黃河流域人口密集、農業生產活動廣泛。黃河流域現狀水資源開發利用率高達80%,遠超一般流域40%的生態警戒線。從農業看,黃河流域灌溉面積大,用水占總用水量的64%以上,部分地區還有大水漫灌現象。如果任由水資源不合理開發利用,不僅會造成水資源的極大浪費,還將導致河流斷流、地下水位下降等系列問題,最終制約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黃河流域要嚴格落實“以水四定”,全面提升水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能力,以節約用水擴大發展空間,大力發展節水產業。
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化工、原材料和基礎工業基地以及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從工業看,黃河流域以能源、化工、鋼鐵等重工業為主,這些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大量廢水,如果未經有效處理直接排放,將對黃河造成污染;并且,部分工業企業生產工藝落后,水循環利用水平低,進一步加劇了水資源供需矛盾。同時,也不能忽視農業面源污染給經濟發展帶來的影響。基于此,黃河流域應全面推進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發展,轉變發展方式,發展新興產業,從源頭上減少水資源的消耗和水污染物的產生,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提高水資源利用效率,保障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大力加強生態保護并發展特色產業。黃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屏障。同時,黃河流域橫跨9省區,發展任務十分艱巨,依托生態優勢大力挖掘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文旅等特色產業潛力,既能帶動經濟增長,更能實現生態保護和經濟發展協同推進。因此,沿黃各地區要立足水資源稟賦條件和生態優勢,宜水則水、宜山則山,宜糧則糧、宜農則農,宜工則工、宜商則商,積極探索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特別是要加快推動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構建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政策制度體系,探索政府主導、企業和社會各界參與、市場化運作、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經濟日報 陳茂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