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經濟之聲《天下財經》報道,當前,我國新能源產業鏈、創新鏈不斷增強,不僅豐富了全球供給,也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和綠色轉型作出了巨大貢獻。在“雙碳”目標的背景下,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是大勢所趨。在“報時中國經濟2025”新能源專場活動現場,全國新能源行業的業界精英分享了自己追“新”逐“綠”的故事。
近年來,我國的新能源產業在開放競爭中練就了真本事。以風電、光伏為代表的新能源產業依托技術、裝備創新實現蓬勃發展,正在改變傳統依賴化石能源資源的發展方式,為推動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經濟社會綠色發展和應對氣候變化注入強勁新動能。
新能源產業鏈上每一個環節的發展,都離不開源源不斷的創新動力。從事鋰電行業30多年的孚能科技(贛州)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王瑀對“守正創新”這個詞有著很深的感觸。他告訴記者,新能源從業者要通過創新的路徑來實現自己的初心。
王瑀表示:“我做新能源的初衷是減少環境污染,使環境可持續、能源可持續。通過技術創新,新能源汽車進入市場,被老百姓接受。這個行業不能停下技術進步、創新的步伐,因為還有更長的路要走,要不斷提高電池能量密度、壽命質量,這是永無止境的。”
世界經濟論壇先進制造業和供應鏈中心主任奧爾古德日前表示,中國在太陽能、風能、電動汽車和電池技術方面取得重大進展,為降低對化石燃料依賴、推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作出貢獻。在追“新”逐“綠”的過程中,中環新能源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余竹云意識到,找準核心競爭力是企業的“生存之道”。
余竹云說:“任何一個企業都有高峰和低谷,要可持續發展,專注核心競爭力,把核心點打破、打深,把技術做好。”
當前,我國新能源供給能力不斷增強,消納水平持續提升,新型能源體系建設步伐繼續加快。“如何實現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多能互補、深度融合”是金房能源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建勛一直思考的問題。在他看來,打破傳統枷鎖、不斷革新技術和理念是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的關鍵。
楊建勛表示:“創新才能有發展,原來都是燒天然氣、煤,現在有空氣能、地熱能、污水能、生物質能,以及工業余熱、儲熱、儲能等代替化石能源。此外,在一些城市綜合體建立多能耦合的綠色能源中心,根據因地制宜的原則,這個地區有什么可再生能源就用什么,實現節能減排目標。”
如今,我國已建立起清潔能源與傳統能源全面發展的能源供給體系。隨著能源綠色低碳轉型步伐的加快,追“新”逐“綠”的從業者們動力十足。在阿特斯陽光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總裁莊巖看來,面對龐大的市場機遇,擁有持續創新能力和經營能力的新能源企業才能在追“新”逐“綠”的過程中走得更遠。
“我們現在面對的是深層次的轉型,行業里的企業不能是投機者;具有持續創新能力和持續經營能力的公司才有可能生存下去。未來幾年,光伏裝機容量的增長應該是理性的增長,需要企業更加關注市場的底層邏輯和行業趨勢,提前投資布局。”莊巖表示。(記者劉倩茹)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