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網雄安新區供電公司(以下簡稱雄安供電)是國家電網有限公司所屬負責雄安新區電網規劃建設和供電服務保障的三級分公司。雄安供電扎實推進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堅持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雙輪”驅動,積極推進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供電可靠性達到99.999%,躋身世界一流水平,有力保障了中國星網、中國中化等300余個重點項目建設用電需求,獲評2023年度河北省優化營商環境推動高質量發展先進集體。
聚焦主責主業,推動構建雄安新型電力系統
一是堅持規劃統籌引領。圍繞新型電力系統“清潔低碳、安全充裕、經濟高效、供需協同、靈活智能”的20字基本特征,編制雄安新型電力系統構建方案,明確了“高綠能、高可靠、高能效、高互動、高智能”的“五高”工作目標,分解了7個方面28項重點任務、24項發展指標,按2025年、2027年、2030年三個階段分步建設雄安新區新型電力系統。二是強化技術標準支撐。推動成立雄安新區綠色低碳與能源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建立“科研、標準、產業”協同推進機制,積極承接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雄安新區能源互聯網標準化試點”建設,聚焦新型電力系統發展需要,實施“核心裝備標準化”等10項重點任務,牽頭或參與制定國家標準9項、行業標準2項,立項國際標準1項。三是積極服務新能源發展。牽頭研發城市智能能源管理系統,接入分布式光伏、生物質發電等新能源站點,實現能源運行的一體化監測和運行分析。建立多專業協同的新能源并網“綠色通道”,規范光伏并網9項現場驗收要點,近三年雄安新區分布式光伏并網容量增長11倍。參與研發雄安充電設施監管平臺,公共充電樁接入率超過90%,新建片區住宅項目實現充電設施100%預留,全力滿足雄安新區“90/80”綠色出行目標(綠色交通出行比例達到90%,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比例達到80%)。
堅持創新驅動,助力打造綠色發展城市典范
一是加強能源技術創新。加強與科研院所合作交流,參與成立雄安高校協同創新聯盟,通過設立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聯合開展課題攻關等形式,構建“產學研培用”協同創新工作機制,聚焦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等方向,實施科技項目68項,取得專利101件,推動電力艙智能運檢、直流微網技術等38項原創技術成果轉化應用,獲評雄安新區企業技術中心。二是構建高可靠電網基礎。借鑒新加坡、東京等世界一流城市配電網建設經驗,在國內四種配電網典型結構基礎上,聯合多家電科院開展仿真計算和技術攻關,解決了不同接地方式配電網混聯運行、弧光過電壓影響絕緣等技術難題,建成國際上首個“雙花瓣”高可靠配電網,由兩個供電環路相對獨立運行、互為備用,一個環路發生停電后“零秒”隔離故障,并自動轉由另一環路供電,實現用戶“零感知”。自2021年建成投運以來,已安全運行1100多天。三是拓展低碳服務業務。研發用戶側碳監測服務系統,參與雄安綜合能源調度中心組建與運營,基于接入的電水氣熱油等全口徑能源數據,賦予各類能源不同碳排因子,創新構建“以能算碳”的城市碳排精準計算模型,面向政府、企業、家庭提供不同類型的低碳用能建議,構建從碳監測到交易全鏈條服務。
強化改革賦能,提升供電服務質量和效率
一是深化體制改革“增動力”。按照“集約化、扁平化”原則,將傳統的“職能部門-專業中心-班組”專業管理三級組織壓減為“專業中心-班組”兩級,內設機構15個,較傳統大型供電企業的“30+”機構數量精減超50%。結合雄安新區“一主五輔”的未來城市格局,組建網格化區域供電服務中心,形成市縣融合、營配合一等契合雄安新區特點的業務組織模式,故障搶修效率提升28.6%。二是強化人才培育“添活力”。建立人才培養“一人一檔”成長檔案,實施“雄電鷹才榜”積分管理,從個人資質、基礎業績、突出貢獻、特別嘉獎、雄才卡等五個維度量化積分、動態評價,按照1:3:N比例,建立各專業“高端、高潛、青年”三級人才儲備庫。近年來培養河北省及國家電網公司專家人才4名,1名員工獲評雄安新區首個全國勞動模范。三是優化服務模式“提效率”。構建“獲得電力馬上辦”服務機制,圍繞電網規劃、線路遷改、客戶辦電等五類業務出臺15項“馬上辦”舉措,結合營配融合DIM、移動業擴VIM、主動服務SAM等數字化應用,實現“業務全上網、資料云收集、數據代人跑”,辦電時長縮減23.6%。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