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35千伏及以上集中式新能源場站50余座
·新能源裝機并網容量528.1萬千瓦
·占黔西南電源總裝機52.3%
·占貴州省新能源裝機21.93%
“馬上要過年了,我們家已經開始腌制香腸臘肉,正好可以在這個大棚下晾曬。”這幾天,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晴隆縣雞場鎮的村民李德貴高興壞了,有人花大價錢在他家樓頂修建了一個遮陽棚。李德貴說,早些年他就想在屋頂裝,現在好了當地有關單位上門免費安裝,每年還付給自己850塊。李德貴家的遮陽棚其實就是光伏板,他家所在的雞場鎮很多人家也都安裝了。
貴州電網公司深入實施“碳達峰十大行動”,大力推進風電、光伏等新能源項目建設,同時加強網架建設,提升新能源消納和外送能力,建成了黔西南高比例新能源和儲能示范區。
“風光”項目造就青山綠水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煤礦資源豐富,該州近年來能源產業發展與生態保護齊頭并進,依托良好的煤電能源產業基礎,以新型綜合能源基地建設為重點,全力打造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綜合性新型能源保障體系。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有豐富的風能資源和太陽能資源,其中風電年平均利用小時可達2100小時,光電年平均利用小時可達1150小時,依托其“風光”無限的資源,已建成百萬級風光新能源基地。目前該州清潔能源占比達71.9%,其中,新能源裝機并網裝機容量503.1萬千瓦,消納率為99.49%,新能源電力滲透率54%,在全省名列前茅。
2023年,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能源電量31.66億千瓦時,相當于減少二氧化碳186.1萬噸。
另外,為進一步提升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富余的清潔能源并網、消納、外送能力,貴州電網公司進一步投資165694萬元,規劃建設了500千伏仁義輸變電工程,作為貴州電網“三橫兩聯一中心”500千伏骨干網架的重要組成部分,陸續建設投運500千伏興仁換至獨山線路等10項重點工程項目,支持高比例新能源和儲能示范區建設。如今,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8縣市所轄光伏、風力、儲能等40余家新能源電站并入主網后,通過500千伏金州變電站送出,為“西電東送”注入清潔能源。
新能源惠及百姓生活
在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新能源的發展已經融入到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7月初,位于興義市城區桔山街道濕地公園旁,貴州電網建設的首個“光儲充”一體示范充電站建成投用。總面積達424平方米的充電站,可以容納10到12臺電車同時充電,充電站的大棚上安裝了168塊光伏板,可以將太陽能轉化為電能,實現光伏發電就地供電。和普通充電站不同的是,該充電站光伏板、儲能系統、變電站、能量路由器、充電樁等設備一應俱全,從電力的生產到存儲包括消納都在這個400多平米的充電站完成。
貴州電網公司二級領軍技術專家、高級工程師蔡永翔介紹說:“預計充電站光伏年發電量預計達10.62萬千瓦時。在滿足充電站自身用電需求的同時,多余的電量還將進行儲能或上網供電,提升城市基礎設施水平及電力供應保障,也為市民提供了可靠、高效的電力服務。”不僅如此,該充電樁還具備反向送電的功能。
事實上,不僅是光伏充電站,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在建設高比例新能源和儲能示范區方面亮點頻頻。
雞場鎮現在家家戶戶的屋頂都安裝了光伏板。李德貴說:“裝上了光伏板不僅方便了村民,每年光伏公司還根據各家面積不同發放500到1000元的租金,差不多能頂農村居民一年的電費。”
山頂上有蘇家屯風電場,山腳還有三級水電站,光伏、風電、小水電等清潔能源在雞場鎮實現一體化智能管理,基本能達到零排放條件,有效解決鄉村用能清潔、便利化要求。
“未來,這里還將進一步打造成風光水互補試驗小鎮,是名副其實的零碳小鎮。”興義供電局規劃發展部總經理楊凜介紹。
科技支撐新能源精細化調度
2022年以來,貴州電網公司依托“高比例新能源接入電網的協同消納控制與振蕩風險防控”項目,針對貴州“水火風光”電源比例均衡、電網輸電通道安全約束復雜的特點,選取興義地區作為試點,積極開展跨調度機構的多類型電源協同控制技術研究,并取得階段性研究成果。今年年初,貴州省級調度機構與興義地級調度機構“水火風光”AGC(自動發電控制)協同控制系統投入運行,標志著貴州省新能源AGC建設邁上了一個新臺階,目前該功能已在全省鋪開投入使用。
新能源AGC主站投入使用后,實現對該州新能源場站、光伏陣列和風機的監測和調控,以秒級、分鐘級、小時級上傳著監測數據,成為高效監測的“千里眼”,科學分析、有效應對的“智慧腦”。通過對新能源場站下發目標值,讓它們按計劃、有組織地發電,而不是盲目地應發盡發,進而提升電網安全穩定性。
截至12月5日,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內在南方電網并網的35千伏及以上集中式新能源場站有50余座,新能源并網裝機容量為528.1萬千瓦,占黔西南電源總裝機的52.3%,占貴州省新能源裝機的21.93%,新型電力系統特征明顯。
目前,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正依托大規模高質量建設光伏清潔發電項目這一主線,輔以新型儲能項目建設作為靈活調節補充資源,借此形成“光火儲”一體化規劃建設,實現傳統化石能源與光、儲等新能源協調規劃、優化運行、協同管理、交互響應和互補互濟,在滿足多元化用能需求的同時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進能源可持續發展,從供給、運行、消費等環節,助力“雙碳”目標的實現。(吳玉霞 盧關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