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能源系統加速轉型的大背景下,中國新能源領域迎來關鍵政策指引:前不久,國家發改委與國家能源局聯合發布《關于深化新能源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 促進新能源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下稱《通知》),提出推動風電、光伏發電等上網電量全面進入電力市場,上網電價通過市場交易形成,建立配套的可持續發展價格結算機制,同時對存量和增量項目實施分類管理,旨在借助市場力量推動新能源行業邁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這一變動指明了新能源電力市場化的基本原則和改革方向,新電價機制著眼中長期,目標是解決新能源發展的可持續問題,對于加快全國統一電力市場建設具有現實意義。但客觀來說,在實際推進中,新能源電力全面進入市場并不能一蹴而就,還需要其他配套政策作為支撐。
僅就電能量市場而言,相較于穩定的傳統電力,不穩定的新能源電力在市場競爭中仍處于明顯劣勢地位。傳統電力歷經長期發展,在成本控制、供應穩定性等方面相當成熟。依靠穩定的燃料供應成本和成熟的發電技術,傳統電源能夠持續穩定地輸出高質量電力。而風力和光伏發電等新能源電力具有顯著的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問題,且發電與用電需求容易錯峰。風力受氣候和地形影響導致發電功率不穩定且發電量難以預測;太陽能則依賴日照時長和強度,且受云層和晝夜更替等因素影響呈現出明顯的間歇性,尤其在晚高峰等用電需求旺盛時段出力缺口較大。
因此,如果在缺乏配套政策輔助時,就將新能源電力全面推向市場會引發零電價、負電價等諸多問題。此前山東、山西等地的電力現貨市場就曾出現在新能源出力高峰期,電力供應遠超需求導致價格為負值的情況。這些問題可能動搖對新能源發電企業的投資回報保障,影響行業發展信心。
在這一背景下,新能源電力全面進入市場還需要更多配套政策作為支撐,大致包括兩方面。一方面,要充分挖掘發揮新能源電力的綠色價值,通過綠色價值的差異化提高其市場競爭力。除電能量價值外,新能源電力因其可再生環保特征兼具綠色價值。因此可通過發展和完善綠電、綠證和碳交易市場,為新能源電力開發新的收入來源,充分發掘新能源電力的綠色價值。
具體而言,發展綠電市場能夠為新能源電力賦予獨特的綠色價值標簽。有綠電消費需求的用電企業會為使用綠電支付一定溢價,使新能源電力企業獲得額外經濟收益,為新能源電力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完善綠證制度則可進一步細化新能源電力的綠色價值認證。通過為新能源電力頒發綠證,使其環境價值得以量化和交易,能夠有效提升新能源電力的市場認可度與經濟價值,為新能源發電企業提供穩定的環境溢價收益,同時促進新能源電力擴大消納范圍。
碳交易市場交易量和碳價的提升也能大幅提高新能源電力的市場競爭力。在碳交易市場框架下,傳統高碳能源發電會因碳排放配額緊缺而提高成本,新能源則可通過出售配額獲取收益。一些用電企業為降低碳排放成本會增加新能源電力采購比例,進一步推動新能源電力市場需求增長并提升價格競爭力。更好的配套政策支持綠電、綠證和碳交易市場快速發展,能夠有效緩解短期內新能源電力競爭力不足的“燃眉之急”,實質性地推動新能源全面進入市場。
另一方面,要加強新型能源基礎設施建設,彌補新能源發電的不穩定性短板。毋庸置疑,新能源將是未來新型能源系統的主力,而新型能源系統建設需要相應基礎設施。目前,進一步提升風電光伏增長速度的瓶頸在于消納能力,所以如何提升消納能力應當成為能源結構改革遠期調整的重要課題。
一是具有經濟性的儲能系統可以強化新能源電力供應穩定性與可靠性。未來應積極推進輔助服務市場與現貨市場融合,探索統一的儲能容量租賃市場,讓儲能設施在市場中獲得更好的經濟性,有助于加快儲能產業的發展。
二是電網智能化。通過智能電力調度系統靈活調配新能源電力與傳統能源電力,更高效地應對新能源電力的間歇性和波動性。未來可聚焦優化網架結構、升級智能化技術、增強靈活性、實現核心業務數字化轉型及健全網絡安全管理等方面,持續推進提高電網的穩定和可靠性。
三是充電設施。目前,充電設施分布不均依然是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的一大瓶頸。隨著電動汽車的快速普及,充電設施也要覆蓋千家萬戶。未來,新能源汽車也有望成為一個巨大的儲能場景。
四是以更為清潔靈活的煤電系統有效支持電網的穩定性,并將其作為新能源全面進入市場的重要支撐。新能源的發展與轉型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傳統能源內部的“優勝劣汰”,更多龐大、年輕(平均12年)、效率高、布局優,且沉淀成本高的煤電系統未來將在碳中和進程中,成為新型能源系統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源:環球時報 作者是廈門大學管理學院講席教授、中國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