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新聞讓人挺意外:歐洲的電價,居然出現了負值。說白了,就是發電廠賣電,不僅賺不到錢,還得倒貼。這事兒聽著挺魔幻吧?畢竟這幾年歐洲能源危機的新聞鋪天蓋地,天然氣價格飛漲,電價上漲成了家常便飯。可現在,不僅電價負了,連德國、法國、西班牙這些經濟強國都在“倒電費”。這到底是怎么回事?
咱們先把事兒說清楚。所謂的負電價,不是說你家用電就能賺錢。普通老百姓家里的電費,該多少還是多少,電力公司不會倒貼錢讓你用。負電價主要出現在電力交易市場上,也就是發電廠、供電公司、大企業之間的批發電價。換句話說,這個負電價只是“批發市場”的事兒,跟咱們普通人沒直接關系。
那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原因主要和歐洲發展新能源有關。過去幾年,歐洲風力發電和光伏發電裝機容量暴增。德國就是個典型例子,2025年德國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占比已經飆升到了62.7%,其中風電占了33%,光伏占了14%。而核電發電已經全部歸零了。看數據挺漂亮,但問題也來了:風電和光伏靠天吃飯,發電量根本不好控制。比如風大了,電就超多;太陽夠毒,電也就滿出來,但這些電用不完,儲存又儲存不了,只能“甩賣”,甚至倒貼出去。
數據也能說明問題。2025年,德國全年負電價累計時長達到了468小時,比去年多了60%。法國情況也差不多,負電價達到了356小時,直接翻倍;就連西班牙,也在2025年創下了247小時負電價的記錄。這些負電價的出現,剛好對應著風力或陽光特別強的時候。
有人可能會問:“為啥不用儲能技術把多余的電存起來?”這話聽著靠譜,但現實很骨感。儲能技術現在還不夠成熟,大規模儲存發電的成本又高得離譜。發電廠停下來也不行,設備運轉就得花錢,停了損失更大。所以,負電價就成了這些發電廠的“無奈選擇”。
另外,歐洲電力市場的不統一,也讓負電價問題更難解決。2025年1月,德國電價一度飆到每兆瓦時936歐元,創下18年新高,但沒過幾天,又因為風力發電過剩,電價直接負了。這種電價大起大落,跟歐洲國家之間電力市場沒打通有很大關系。雖然歐洲各國地理位置近,但電網互聯互通不夠,北歐的水電和南歐的光伏資源沒法高效共享。德國風電多的時候,電賣不出去;電力不足的時候,從別的國家買電也不方便。
相比之下,中國的電力市場就要“聰明”多了。過去幾年,中國的發電結構一直保持多樣化。火電、水電、風電、核電都有,發電量可以靈活調節。再加上中國早就建立了全國統一的電力市場,電力資源可以跨區域調配。比如“西電東送”,就是把西部發的電通過特高壓輸電技術送到東部,既解決了用電問題,也避免了電力浪費。
總的來說,歐洲負電價的出現,跟他們一窩蜂地發展新能源有很大關系。風電、光伏發電占比上去了,但火電、水電和核電發電的比例卻大幅減少。遇上俄烏、天然氣供應短缺,傳統能源發電能力被削弱,電力市場的穩定性也跟著遭殃。負電價成了常態,甚至連電價暴漲暴跌都習以為常。
最近的數據還顯示,歐洲負電價的問題正在持續擴大。2025年的負電價時長比去年明顯增多,德國已經有近500小時處于負電價狀態。法國的情況也不樂觀,全年負電價時間翻了一倍。電力市場的波動不僅讓發電廠頭疼,也給電網運營商帶來了巨大挑戰。
目前,歐洲各國雖然意識到了問題,但解決起來并不容易。儲能技術是個方向,但短期內看不到大突破。電力市場的統一協調更是難上加難,各國利益不同,協調機制遲遲推進不了。面對這種局面,歐洲只能繼續承受電價時而暴漲、時而負值的“過山車”體驗。
這事兒讓我想到了一個詞——“飲鴆止渴”。歐洲為了擺脫對俄天然氣的依賴,瘋狂上馬風電和光伏,忽略了新能源的波動性問題。新能源發電雖然環保,但用電高峰期發不上來電,用電低谷期又發電過剩,導致電價不是暴漲就是負值。這種極端的市場波動,不僅讓發電企業苦不堪言,也讓電力系統變得更不穩定。
歐洲國家的電力市場改革看起來很“先鋒”,但缺乏統籌規劃。新能源的發展離不開儲能技術的配套支持,只有解決儲電難題,才能真正讓新能源“站穩腳跟”。歐洲這種一邊淘汰傳統能源,一邊盲目追求新能源的做法,就是自己給自己挖了個坑。
這件事在網上也引發了不少討論。有網友調侃:“歐洲這是玩命搞環保,搞到自己都賠錢了。”也有人說:“負電價聽著挺好,但發電廠虧成這樣,誰還敢投資新能源?”
另一位網友提出了疑問:“既然電便宜成這樣,為什么不多建點儲能設施?難道歐洲就不考慮長遠發展嗎?”還有人吐槽:“德國不是經濟強國嗎?怎么連個統一的電力市場都搞不定?”
也有網友站在企業的角度替發電廠抱不平:“發電廠辛辛苦苦發電,還得倒貼錢,真是心酸。”更有網友指出:“負電價的出現,其實也反映了歐洲去工業化的嚴重問題。制造業少了,用電需求自然就低了,負電價也就成了常態。”
最后,有人總結道:“新能源是好東西,但不能一口氣吃成胖子,歐洲這波操作真是教科書級別的反面案例。”
看完這事兒,總覺得歐洲的電力市場問題不只是電價負了,而是腦子也有點“負”。新能源發電確實是未來的大方向,但沒做好儲能技術和市場協調,就一味追求高比例,這不是自找麻煩嗎?德國把核電全關了,現在電不夠用了,又開始后悔,難道這不是“打臉”嗎?
新能源是未來的趨勢,這點毋庸置疑,但歐洲這種“急功近利”的發展模式,真的適合所有國家嗎?當風電和光伏發電的比例越來越高,儲能技術又跟不上時,電力系統的穩定性還能保證嗎?更重要的是,這種負電價的現象,真的能算是新能源發展的成功案例嗎?還是說,這只是“看起來很美”的一場泡沫?
來源:金財市場眼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