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2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實施方案》獲得國務院批復,明確“要使北京城市副中心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重要踐行地、綠色發展制度改革先行先試區、綠色技術示范應用創新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引領區。”
為了推動綠色發展更好落地見效,城市副中心連續出臺多項政策,聚焦141項重點任務,全力推進綠色發展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全過程。一年來,副中心生態、建筑、交通、產業、能源等“含綠量”顯著提升,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綠色發展年度成績單。
“生態綠”培育綠色生態新沃土
近年來,常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大運河森林公園等地遛彎的百姓不難發現,運河畔棲息的水鳥越來越多,人在岸上走,鳥在水中戲,成為了生活日常。
“通州區每年為上萬只水鳥提供適宜的越冬棲息地,已成為鳥類多樣性保護重點區域。”通州區生態環境局副局長呂曉飛介紹,2023年11月至2024年11月,通州區共記錄到鳥類289種。其中,有首次在通州“露臉”的灰卷尾、北棕腹鷹鵑,還有時隔95年再次在通州被記錄到的斑臉海番鴨……這些珍稀物種,讓城市副中心頻頻登上“鳥友圈熱搜”。
熱愛騎行的老王,也對副中心的綠色生態深有體會,“在運河邊騎行,綠樹成蔭,鳥鳴聲聲,這里能夠感受到大自然的呼吸,真是一種享受!”他還總結出自己心中的“副中心最佳騎行路線”——從城市綠心森林公園出發,途經大運河森林公園、碧林涵虛景區、櫻花庭院景區、玉帶花溪景區、綠心夜贊景區等景點,最終回到城市綠心森林公園,線路全程約8公里。“沿途植被覆蓋率特別高,騎行特別舒服,運氣好還能拍到不少珍稀動物呢!”
“城建綠”打造綠色建筑新高地
綠色建筑究竟什么樣?2024年落成的北投大廈帶來了樣板范例,鏤空的采光屋頂灑下日光,室內辦公空間自然通風,有利于節能降耗,人來燈亮、人走燈滅,智慧化操控系統更是隨處可見。大廈實現了可再生能源能用盡用,屋頂光伏發電裝機規模413.5千瓦,全年發電量約40萬千瓦時;以地源熱泵為主的復合式能源系統,預計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1220噸,節能率達42%。
從總部大廈新建,到老舊小區改造,綠色的身影無處不在。中建一局集團第三建筑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梅曉麗介紹,在運河園、帥府園兩個老舊小區改造項目中,綠色低碳可持續是改造的重點,如建筑本體節能改造,每年可以節省約30%的成本。
推動落地高品質綠色建筑,城市副中心還出臺了一批創新性配套支持政策,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筑綠色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將建筑綠色高質量發展要求落實到規劃設計、實施管理全環節;與人民銀行北京分行等聯合印發《北京市信貸支持建筑綠色發展的指導意見(試行)》,有效破解綠色建筑認定時序與貸款投放期不匹配問題;印發《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設工程綠色施工指導意見》,加快推動建造過程綠色化智能化。
“交通綠”形成綠色交通新優勢
通州市民李先生經常乘坐公交車上下班,這兩年,他發現身邊的公交有了不少新變化:不僅線路越來越多,而且站點越來越密,乘坐十分方便。
“去年一年,通州區新開通8條公交線路,調整了13條線路,城區每500米就有一座公交站。”通州區交通委綜合事務中心主任芮昕介紹,副中心已累計調整公交線路27條,集中建設區公交站點500米半徑覆蓋率達到94.57%。
副中心還不斷加強綠色智能交通管理,推動區域綠色低碳交通一體化。地鐵M101線工程進入全面建設階段,副中心軌道交通“一環六橫四縱”格局加速形成。東夏園交通樞紐建成投用,通馬路、環球影城北綜合交通樞紐基本完工,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主體工程基本完成。國道230、廠通路潮白河大橋通車,春明路一期道路工程已實現進場,區域互聯互通水平進一步提升。
“能源綠”折射能源轉型含金量
當前,城市副中心正著力使用綠色能源技術推動能源轉型,以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
正值寒冬,觀眾走進北京藝術中心的音樂廳,立刻就能感受到融融暖意。技術人員介紹,副中心三大文化建筑內,根據場地條件和需求,采用了地暖、風機盤管等多種供熱形式,熱源來自地下150米的地熱能。
在通惠河畔,一片沉寂多年的老廠區迎來新生——隨著北京光學儀器廠更新改造,這里將變身北京綠色技術創新服務產業園。園區建筑全部按照綠色建筑星級標準進行建設,采用“地源熱泵+空氣源熱泵+電制冷”系統,實現100%可再生能源供冷供熱。
“副中心探索走出了一條以綠色發展為鮮明特色的高質量發展道路,這正是副中心保持生機勃發良好態勢的深層內涵所在。”副中心黨工委委員、管委會副主任胡九龍表示,綠色北京看城市副中心,如今已成為越來越多人的共識。(來源:北京日報 孫云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