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加快綠色經濟轉型的進程中,調整能源結構、發展清潔能源的緊迫性不言而喻。作為一家以鋰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企業,天齊鋰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完成涵蓋鋰產業鏈關鍵階段的多種主營業務布局的同時,深刻認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方向,勇當鋰化工行業“碳路”先鋒。早在2016年,天齊鋰業就成立了社會責任部,將長期踐行的企業社會責任專職化。2021年,公司成立ESG與可持續發展委員會,更是將綠色可持續融入公司核心議題,引領公司不斷對標綠色低碳、環境友好、可持續,實現高質量發展。
產業上游如果能提供優質且低碳的原材料產品,助力下游客戶在全球實現合規管理,將有機會贏得更大的市場。天齊鋰業從健全內部碳管理開始,全方位推進降碳工作。公司于2018年開始建立碳排放數據庫,并在2020年全面啟動系統性碳管理工作。目前,公司已搭建起覆蓋境內外的工作協調機制,完成國內4個生產基地和公司總部辦公大樓的碳盤查工作,以及主要產品的環境足跡評價,并按照國際標準進行第三方核查認證。在此基礎上,公司結合自身特點,設立科學且有效的碳減排目標,由提高電氣化與綠電采購,向使用可再生燃料逐步過渡,實質性地提升企業管理和運營表現。例如,四川射洪生產基地充分發揮四川地區水力資源豐富的優勢,生產運營實現了100%使用可再生電力,并對多臺高能耗電機等設備進行替換,提升設備能效;江蘇張家港生產基地積極推進能源管理制度的設立,在廠房屋頂鋪設分布式光伏板,并采購多臺一級能效電機,綜合降低碳排放;重慶銅梁生產基地受制于電解工藝的高耗能特點,重點加強設備能效管理,并持續探索設備大規?;c工藝改進的節能路徑。一系列舉措帶來了顯著的減碳效果。2024年年底,公司溫室氣體排放強度較2019年將降低約29.5%,年減排率3.3%,循環水的比例提高至95%。四川射洪基地低能耗設備減少電耗超7000兆瓦時,重慶銅梁基地降低金屬鋰電解生產能耗5%以上,江蘇張家港基地2023年共產生可再生電力近700兆瓦時。
在此基礎上,天齊鋰業聯動貿易鏈,開展新一階段的減碳實踐,以實現一體化綠色發展。天齊鋰業將貿易伙伴逐步納入碳管理,優先與積極踐行氣候行動的供應商合作,設立減排目標與策略,力爭成為凈零目標下全球新能源行業可持續發展的引領者。例如,公司推動海外上游鋰精礦供應商——泰利森鋰業制定了積極的溫室氣體排放目標,使用優質柴油、低排放車輛,并在2023年實現50%可再生能源購電協議。與此同時,公司挖掘再生資源潛力,探索綠色貿易閉環。積極建設鋰渣高值化綜合回收利用實驗室,開展了鋰礦、鋰渣等資源綜合回收利用相關工作,推進了“鋰渣高值化綜合回收利用工藝開發”項目,探索利用固廢資源化產品高比例替代原生礦產,為延伸礦產資源生命周期提供技術保障。
作為一家全球化發展的企業,天齊鋰業不斷在全球綠色轉型中展現責任擔當。公司先后加入聯合國全球契約(UNGC)、可持續市場倡議(SMI)中國理事會、關鍵礦產責任倡議(RCI)、國際鋰業協會(ILiA)等全球知名ESG組織,通過國際平臺交流學習,持續更新公司ESG理念與管理方法,為新時代可持續商業與零碳未來探索更多可行性與創造力。同時積極參與國際標準制定,參與了全球鋰行業第一本產品碳足跡指南《鋰行業碳足跡計算方法》的編寫與審核工作,為全球鋰行業提供了電池級碳酸鋰和電池級氫氧化鋰生產過程中核算碳足跡的標準化方法。受邀出席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并發布鋰行業“首份
碳白皮書”——《凈零排放目標下可持續鋰業白皮書2023》,展示公司2050年凈零碳目標及實施路徑,并號召產業鏈成員共同減碳。
如今,天齊鋰業的綠色轉型與企業經營已經形成了良性互促。出色的碳管理工作不僅成為企業優良的無形資產,還幫助公司降低融資成本。2023年公司成為全球鋰業首家獲全球非營利組織CDP水安全和氣候變化兩份問卷都榮獲B級(行業高水平)的企業。2024年3月,入選標普中國A300ESG偏向型指數,5月被納入“標普全球大中盤ESG指數”及標普全球《可持續發展年鑒(中國版)》,入選行業可持續發展實踐年度評估案例,為公司獲得更多市場機會帶來良好的促進作用。
來源:國際商報記者 張鈺梅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