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日~11日,安徽中部地區下了連續數日的綿綿細雨,大大小小的光伏電站出力受到影響。可在工程師夏鵬看來,新型電力系統建設中面對的這種“風光”不穩定甚至偶爾“開小差”情況,未來極有可能通過氫儲能的規模化應用得到解決。
夏鵬是安徽六安供電公司負責新能源業務的技術專家,也是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的運營管理負責人。他的手中握有一張新“牌”,可以幫助電網削峰填谷——氫儲能。
削峰填谷是目前保障電力系統安全穩定運行、支撐清潔能源大規模發展的底層技術邏輯之一。為了把低谷時段的富余電力儲存起來,到用電高峰再釋放,近年來,大批儲能項目應運而生。
通過技術突破,在抽水蓄能等傳統儲能方式之外開辟新的儲能方式,正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新賽道。氫儲能模式近年來越發受到關注,這種模式是利用富余、非高峰時段的電能來大規模制氫,將電能轉化為氫能儲存起來,在電力輸出不足時利用氫燃料電池或其他方式將氫能轉換為電能,輸送上網并發揮調節作用。
然而,我國氫能尚處于規模化導入期。盡管各地陸續發布了不少支持氫能產業發展的相關規劃和政策,但關鍵技術和標準體系支撐較為薄弱,尤其在突破氫儲能量級瓶頸方面缺少技術和裝備驗證,也尚未形成統一有序的產業管理機制。如何加快培育氫能產業,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實踐。
2019年起,國網安徽省電力有限公司先行先試,投資建設六安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開展兆瓦級“制氫-儲氫-氫能發電”的全鏈條技術試驗、驗證。
參與示范站建設的技術研發帶頭人、安徽電力科學研究院的滕越博士介紹,示范站的工作原理是“用水發電”,是實現“綠電到綠氫再到綠電”的過程。研發階段沒有任何先例和標準可供參考,團隊進行了上千次實驗,980多張技術圖紙鋪滿了實驗室。經過大量計算、比對、論證、試驗,團隊首創了大功率低能耗氫電轉換核心裝備技術,開發了整站安全預警與防護技術,實現了對氫氣泄漏的早期預警與事故預防,還在國內首次實現兆瓦級“制氫-儲氫-氫能發電”全鏈條技術貫通和滿功率運行。
2022年7月,國內首座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六安兆瓦級氫能綜合利用示范站經過3年試驗研究建設,正式投運。這標志著通過大容量儲氫發電的思路從實驗室走向了實證階段。
示范站的儲氫系統主要包含氫氣壓縮機和儲氫罐,采用氣態存儲方式。制氫系統制出的常壓氫氣通過氫氣壓縮機加壓至20兆帕后送至儲氫罐中。該站設有1個大型儲氫罐,可長周期儲存2000標準立方米的氫氣,整罐氫氣可供連續發電3個小時。用電低谷時,示范站用電制氫并儲存在儲氫罐中,到了用電高峰時再利用氫燃料電池發電。這既發揮了氫氣的儲能作用,又利用峰谷電價差獲得收益。
夏鵬介紹,氫儲能在制氫、儲氫、發電的各個環節都體現出便捷、清潔的理念。不同于傳統的大規模抽水蓄能電站、化學電池儲能電站,氫儲能作為新型儲能方式,將短時富余電能轉化為大容量、長周期存儲的氫氣,利用儲氫罐進行儲存,在需要時用來發電。氫能站占地面積小,氫氣在儲氫罐中可以隨時用于發電,且設備啟動迅速。
示范站在今年迎峰度夏期間發揮作用。7月23日20時,六安供電公司調度控制中心通過監測發現110千伏示范區變電站的一條10千伏線路負荷迅速增長,即將達到過載上限值,這條線路正是示范站所在的開關站主供線路。就在負載率達95%之時,氫能站微電網協調控制系統迅速下達了氫能站發電運行指令。不到2分鐘,氫燃料電池發電功率就從0攀升至1009千瓦。示范站持續發電2小時,直至線路負載率下降至78%,完成了頂峰任務。
如今,示范站與周邊各類電源、可控負荷共同組成了柔性互聯系統,形成一個相對穩定、柔性的微電網。六安供電公司還研發了與之配套的微電網協調控制系統,通過典型模式設計,基于微電網運行的數據庫,實現多運行模式的智能切換,以應對不同場景的需求。該系統還能記憶歷史數據,預測負荷變化趨勢,調整制氫和發電模塊的響應時間和可控負荷狀態,與電網側發用電曲線實現靈活精確互補。示范站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共參與電網調峰16次,隨著運行控制策略不斷優化,迎峰度冬期間預計可參與調峰20次。
夏鵬認為,未來,新型電力系統如果配備更多氫儲能,電網柔性調度能力將會大大提升。“如果這個站的規模再放大約100倍,就可以滿足六安電網春秋、冬夏跨季度調節的需要。”
《中國氫能產業展望報告》分析,可再生能源制氫將成為我國主力氫源。隨著可再生能源的規模發展,以及綠電制氫技術裝備的快速迭代,到2040年可再生能源制氫占比將增至50%。長期看,氫能是需求側終端推動工業、交通、建筑、電力等難脫碳領域實現減碳目標的關鍵,2060年有望貢獻10億噸級碳減排解決方案。
在此趨勢下,氫能綜合利用電站模式的推廣,將對提升電網源荷匹配性發揮作用。
目前,示范站運維團隊正為推廣示范站量身定制新的經營管理方式。2023年11月,示范站取得安徽省首張“制氫加氫一體站”經營許可證。在當地政府的積極推動下,示范站與一家氫能企業合作,除了滿足站內儲氫、發電需求,其生產的高純度氫氣還被銷售出去,成為城市氫能公交、氫能環保車等交通工具的新能源。可以預見,未來隨著碳稅市場、電力調峰市場的發展,示范站的主要收益將來自售氫收益、發電收益、調峰補貼、需求響應補貼等。
“制氫站+加氫站”的方式,還為氫能源車在交通領域的普及探索出新的經營組合模式。“這是一個巨大的市場,也是一條嶄新的綠色賽道。”夏鵬說。(翁懷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