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上午,在江蘇省泰州市梧桐灣小區電力接入工程電纜敷設作業現場,泰州供電公司施工人員操作自動遙控裝置——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起吊裝置,僅用8分鐘就將9塊電纜井蓋板吊起并放置到指定位置。“這種電纜井蓋板每塊約半噸重,安裝9塊井蓋板,如果按常規作業方式需要4人至少15分鐘才能完成。”現場施工作業負責人介紹。
配網施工檢修作業點多、面廣、量大。為了提高作業安全水平和效率,近年來,國網江蘇省電力有限公司在配網施工作業中大力推廣“機械代人”,根據電纜敷設的全場景作業需求,結合現場作業條件,研發應用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提升配網施工能力,壓降作業風險、強度、時長,推動傳統電力施工檢修向現代智能轉型升級。
提升機械化裝備實用化程度
2022年3月起,國網江蘇電力以泰州供電公司為試點,打造輸變配、不停電作業等17個全機械化班組,推進典型作業場景機械化施工全覆蓋。
配電電纜敷設作業是配網施工檢修作業中的關鍵環節。“傳統電纜敷設依靠人力,作業過程中可能出現電纜受力不均問題,發生電纜因擠壓變形、磨損破皮等情況,影響敷設質量與設備安全。”國網江蘇電力配網部專職黃偉介紹。
泰州供電公司組建了配電電纜敷設機械化班組,在配網建設升級施工過程中,全面推廣應用自主研發的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
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以履帶式電纜敷設車為主體,具備遙控和近控雙模式,包含履帶底盤、吊臂總成、電纜牽引系統和鋼絲繩收納架等主要部件,適用于不同地形的高低壓電纜牽引工作,最大可牽引敷設500米長的電纜。該裝置將無支腿起吊底盤作為平臺,采用自帶液壓地錨,解決城區范圍內牽引機無法打地錨的問題,更適用在狹窄空間使用。
在設計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時,泰州供電公司明確了現場機械作業方式,提升了機械化裝備在施工現場的實用化程度,并基于機械化裝備修訂典型作業場景施工時長,超前管控停電時戶數,提升供電可靠性。
應用機械施工減少人力成本
電纜敷設涉及揭電纜井蓋板、電纜井通風和氣體檢測、電纜牽引、鋼絲繩收攬等工作,以往均要依靠大量人工完成。
“電纜井蓋板重,在常規電纜敷設作業中需使用吊車起吊,增加了施工成本。”江蘇祥泰電力實業有限公司裝備中心主管張杭說,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最大起吊重量達3噸,且只需一人通過遙控器操作,能滿足電纜井蓋板快速吊裝的需求。
電纜牽引是電纜敷設作業最重要的一環。此前,該環節主要依靠拖拉機牽引,最少需要4名施工人員配合,用于牽引電纜的鋼絲繩收攬也同樣需要人工操作。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同時擁有主從絞磨,其中主絞磨用于電纜牽引,從絞磨用于收納鋼絲繩,主從絞磨牽引速率同步,可在牽引電纜的同時,通過隨動卷線裝置,自動收納鋼絲繩。
該平臺采用精細化牽引控制技術,通過液壓牽引的方式,智能調節牽引力,改變了牽引力僅靠作業人員經驗判斷易出現的過牽引等問題,大大提升了電纜牽引精準度。如今,得益于機械化施工,電纜牽引環節只需要2名施工人員。
目前,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已在泰州10千伏藥城線電纜改造工程等10余項工程中試點應用,并根據試點情況總結分析,開展裝備改造升級。從物資吊裝、牽引繩鋼絲繩敷設、電纜牽引等多個環節進行比較,相對于傳統施工方式,機械化施工的電纜敷設作業平均時間降低20%,現場作業人員平均減少20%。
全面改善電纜敷設作業環境
9月1日,在泰州市大浦中心小學業擴配套工程電纜敷設作業中,施工人員利用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的核心裝備——履帶式電纜敷設車的有限空間智能排風裝置,檢測電纜井內有害氣體和氧氣含量,確保井內作業安全。
由于處于相對密閉的空間,電纜井作業環境較為復雜。井內通風、氣體成分等對于保障井內作業人員安全十分重要。在配網施工作業中,國網江蘇電力部署了智能化設備,改善電纜敷設人員作業環境。
有限空間智能排風裝置的應用改變了過去需要專人攜帶通風機和氣體檢測儀下井操作的情況。當檢測到有毒有害氣體時,其搭載的小型通風機自動啟動運行,加快井內流通速度,并向井內人員進行預警。
人員作業情況同樣處于數字化監測中。履帶式電纜敷設一體化平臺配置了管道機器人,其自帶攝像頭可全方位探測管道內作業情況。保障了作業人員施工安全。(周瑾)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