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一年,在新能源汽車市場浪潮的推動下,充換電事業步履不停,不僅有整車企業、電池供應商等民營企業重點布局,還有中國石油、中國石化、國家電投等能源類央企聚焦充換電業務,為行業發展變革按下加速鍵。
為何充換電業務成了產業鏈上中下游各企業的重要風向標?如何滿足消費者多樣化補能需求,提升用戶服務體驗?如何發揮好國有資本和社會資本等不同市場主體作用,推動標準化發展,賦能我國充換電行業高質量發展?
企業齊發力 行業競爭加劇
近期,企業競逐充換電賽道聲音不斷。
2024年12月18日,寧德時代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曾毓群表示,預測到2030年,換電、家庭充電和公共充電樁將三分天下。寧德時代推出了兩種標準換電塊,將持續推動換電標準化,為用戶提供按需配電的個性化服務。
同月22日,華為鴻蒙智行宣布,已累計上線超充站逾500座,覆蓋31個省份120座城市。值得注意的是,華為全液冷超充技術在充電速度上達到“一秒一公里”,實現了“一杯咖啡,滿電出發”的高效補能狀態。
截至2024年12月底,蔚來已在全國建成2995座換電站,包含949座高速換電站,共計25033根充電樁,建成數量行業領先,且連通全國超700個城市,為新能源汽車用戶提供了便捷高效、覆蓋廣泛的充換電補能網絡。
根據企查查《充電樁行業發展報告》顯示,我國現存充電樁相關企業高達51.2萬家,注冊企業數量呈逐年遞增趨勢,行業正處于快速發展階段。僅2023年一年,相關企業注冊量就達到了13.2萬家,同比增加42.6%,創近十年注冊量新高。
民生證券預測,2025年國內充電樁存量市場規模或超3000億元。另據萬得數據統計,萬得編制的“充電樁指數”所包含的49家上市公司中,有37家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占比近八成;31家公司實現營業利潤同比增長,占比超六成。
充換電行業不僅受到社會資本的青睞,也不乏“國家隊”能源類和老牌電網企業的關注與布局。如,中國石化依托其龐大的加油站網絡,與多企業協同推進換電站建設,計劃到2025年建成數千座充換電站;國家電投在重型卡車電池更換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市場占有率超過50%。
巨大的市場規模下,各方企業齊發力,行業競爭加劇。如何在充換電市場分一杯羹,爭奪行業話語權,是敏感又現實的問題。
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促進聯盟(以下簡稱“中國充電聯盟”)副秘書長仝宗旗此前在中國汽車充換電生態大會上介紹,充換電行業呈現三大發展趨勢:一是出行業競爭加劇,充電運營、設備、零部件領域的利潤率被壓縮,充換電產業發展更加注重產業鏈協同,各充電運營商也開始向上下游進行業務拓展;二是新技術、新模式市場化存在不確定性,有待市場進一步驗證,各運營商加強對不同場景充電模式的研究,合理配建充換電服務網絡;三是市場高度重視充電安全,在考慮產業發展的同時還要兼顧安全防護。
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新能源汽車充換電行業作為產業鏈下游,一頭連接整個產業鏈條,一頭連接新能源汽車用戶,即消費者。提供高效、便捷的充換電服務,改善用戶體驗,贏得消費者的信任和支持,是行業發展的最終目的。
中國城市報記者在采訪調研中了解到,許多車主在出行過程中經常遇到充電基礎設施接口不兼容、不同平臺補能標準不統一,導致無法充電或服務不便捷的問題。
近年來,充換電行業高速發展,各地政府、運營商、車企紛紛自建或者合作建立各自的充換電平臺,“缺乏統一的充電設備和平臺標準,即便是找到充電樁也會因接口、電壓等不一致而導致無法充電。”新能源汽車車主章女士告訴中國城市報記者。
值得關注的是,為構建高質量充電服務體系,海南、安徽等多地已加速建設充換電全省一張網,推動補能標準統一。
企業方面,不少車企除了布局產業,也在謀求積極合作,推動行業標準化統一,為消費者提供更好的服務體驗。2024年12月25日,小米汽車官宣與蔚來、理想、小鵬開始充電補能網絡合作,1.4萬多個蔚來充電樁、9000多個小鵬充電樁、6000多個理想充電樁將入駐小米充電地圖,為新能源汽車車主充電補能提供便利。極氪汽車也于2024年12月底公布將在2026年接入第三方充電樁突破180萬根等。
而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滲透率持續增長,消費者對充換電的差異化需求逐漸顯現。比如,建設和打造高質量星級充電場站將是完善產業生態的一大舉措。不久前,中國充電聯盟就公布了首批23家充電運營企業的44座五星級電動汽車充電場站,以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實際上,在國家適度超前投建和科學有效的布局下,我國已建成世界上數量最多、服務范圍最廣、品種類型最全的充電基礎設施體系。全國6000多個高速公路服務區充電樁覆蓋率達97%。未來將進一步下沉農村地區充電網絡建設,優先對充電繁忙服務區開展大功率設施建設改造,提升補能效率和充電體驗。
中國充電聯盟發布的《2023-2024中國電動汽車充電基礎設施發展年度報告》指出,充換電行業正在不斷提升充電服務水平、探索新技術和模式的創新應用,持續優化充電基礎設施網絡布局,以應對日益增長的電動汽車保有量和用戶需求。下一步,政策導向將注重分場景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網絡建設,從提升充電設備質量、加強地方充電運營管理和提升用戶充電體驗等方面推進產業品質提升。
加快技術創新 推進品質提升
新能源汽車該如何抉擇充電和換電?哪種模式才是未來贏家?
據了解,充電和換電是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兩種補能方式。充電模式包括有線充電(慢充、快充)和無線充電。當前我國有線充電為主要充電技術,換電模式正受到大力推廣并快速部署,而無線充電模式仍處于小規模試點階段。兩種補能方式各有市場,且充電與換電技術互為補充的趨勢愈加明顯。
2024年是全國充電基礎設施快速發展、產業業態不斷豐富完善的一年。隨著新能源汽車市場的快速發展,銷量迅速增長,新能源車補能需求持續提升,各大車企及產業鏈公司持續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建設,有效緩解了消費者的補能焦慮,擴大了新能源汽車消費,同時助推了充電樁、充電槍、超充站運營管理等上中下游產業快速發展。
據中國充電聯盟數據統計,截至2024年11月,全國充電基礎設施累計數量為1235.2萬臺,同比上升49.5%。2024年1-11月,充電基礎設施增量為375.6萬臺,同比上升23.0%。另有換電站4193座。
“整體來看,國家政策在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升級轉型中取得了階段性成功,目前我國已初步建成較為完善的充換電服務網絡。”仝宗旗認為,下一步,政策導向將向“分場景推進充換電基礎設施網絡建設”發力,以提升充電設備質量、加強地方充電運營管理和提升用戶充電體驗等為抓手,持續推進充換電產業行業品質提升。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中國充電聯盟理事長付炳鋒強調,站在新的歷史節點,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全行業需要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和更加務實的合作,繼續聚焦以下重點工作:第一,加快技術創新,攻克大功率快充、無線充電、智能換電等關鍵技術瓶頸,注重技術成果的產業化應用,提升用戶充換電體驗;第二,推動標準建設,進一步完善包括設備、接口、安全以及服務在內的全鏈條標準體系,為行業健康發展保駕護航;第三,深化跨行業協同,推動“車網互動”“充儲結合”“車能協同”等發展模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贏;第四,加強國際交流合作,推動中國充換電技術、標準與模式走向世界,分享中國經驗和中國方案。(中國城市報記者 刁靜嚴)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