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及智能網聯引領的新一輪汽車產業大轉型中,有人掉隊也有人“狂飆”。重慶、深圳的整車產量在去年先后趕超廣州,競逐頭把交椅;與此同時,合肥、西安、鄭州、常州等地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
寧波是全國汽車零部件制造大市,擁有相關企業5000多家,汽車產業產值占據浙江半壁江山。在新能源汽車產業格局加速重構中,寧波能否站穩“一席之地”,很大程度上影響未來幾年當地經濟發展的整體水平。
以汽車為“首位產業”的城市鏖戰正酣,寧波的后勁到底足不足?如何找準自身競爭優勢實現突圍?記者日前走進合肥、常州、深圳等城市,實地探訪多家汽車產業相關企業,從它們的崛起之路上觀察造車新趨勢,為寧波“取經”新興汽車重鎮發展的破局之道。
整車之爭趨于白熱化 鍛長板補短板并進
這兩年,隨著比亞迪、極氪、賽力斯以及“蔚小理”等造車新勢力的快速崛起,一批坐擁新能源主機廠的城市,其汽車產業順勢起飛。
就拿此次記者走訪的城市來看:擁有6家整車企業的合肥,去年新能源整車產量在10月份已經突破100萬輛,全國每10臺新能源汽車中就有一臺“合肥造”;去年前三季度,深圳近180萬輛的整車產量全部是新能源,首次問鼎“新能源汽車第一城”。去年10月14日,理想汽車的第100萬輛整車在常州下線,有了理想和比亞迪的“扎根”,常州前三季度新能源整車產量達48.8萬輛,穩坐全國十強榜單。
可見,光比新能源整車產量,寧波的表現實屬不算搶眼。去年前三季度,全市汽車產量59.3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26.9萬輛,且基本依托于吉利系一家整車車企。
“整車之爭早已白熱化,寧波沒有先發優勢,就不必只盯著整車制造,要積極發揮零部件制造多而全的產業特點。”在寧波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協會秘書長汪虹看來,寧波要打造“新能源汽車之城”,不妨另辟蹊徑走出寧波特色,例如做大做強汽車輕量化這門“看家本領”。因為從原材料、模具到裝備制造,寧波在輕量化相關產業鏈上的企業多達2000余家,素有“模具之鄉”之稱。
輕量化這一細分領域也正在吸引越來越多企業的目光,其中就包括來自江蘇的燕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副總裁許磊告訴記者,輕量化來自制造工藝的迭代升級,熱成型和一體化壓鑄正在共同撬動這個千億級市場。“當前,頭部車企已有近30%的白車身零部件使用該技術工藝,未來這一占比還會更高。”許磊說。
燕龍科技深耕汽車模具和零部件行業數十年,從理想ONE車型開始與理想汽車深度合作,配套年產值馬上超過10億元,許磊從中總結出心得:“原本看似傳統的模具行業,正在汽車輕量化時代掀起一場融合技術、工藝和材料的革新,企業只有緊跟這一趨勢才能轉型融入新興產業。”
變傳統為新興,這是當汽車產業進入到過度競爭階段,一眾零配件企業避免低價無效“內卷”的有效出路。
當然,輕量化只是其中一個產業分支。常州則是抓住動力電池持續強鏈延鏈,推動新能源汽車產業從“鏈變”到“聚變”,順勢打造“新能源之都”。2023年,常州新能源產業總產值高達7680億元,對規上工業產值增長貢獻率達98.9%。常州一躍成為中國人口最少的GDP“萬億之城”。
面對競爭加劇,鍛長板與補短板必須兩手抓。寧波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寧波作為吉利汽車的大本營,一直在加強“整零協同”,提高吉利的本地配套率,以“龍頭”帶動上下游企業一同轉型,同時梳理出強鏈補鏈清單,針對性地開展招引和培育。
當前,吉利在寧波的一級供應商超200家,各級供應商共計3000余家。然而,從供應商產品結構看,本地配套仍偏傳統,在高階智駛系統、高端新材料等新型領域的配套能力相對較弱。“吉利與寧波零部件企業之間仍有很大合作空間,我們渴望進一步提高本地化率。在供應鏈需求上一直在尋找掌握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和新結構的企業,并積極開展鏈上的研發合作。”吉利汽車戰略采購部門負責人拋出的訴求,給寧波車企如何轉型提供了方向。
采訪中,各地車企及業內都不約而同提到,高階智駕、電池材料、車路云協同等技術方向,已成為新能源智能網聯汽車新的競爭點所在。
電車之爭進入新階段 橫向創新開辟賽道
近期,在參觀世界互聯網大會等一些國內科技類展會時,記者明顯感受到一個新風向:無人駕駛觀光巴士、智能導覽車、自動清掃車、無人售賣車……日新月異的技術變革,加速推動汽車產業進入新發展階段,裂變出更多形態功能的“智能體”,為汽車產業打開更為遼闊的想象空間。
“有別于乘用車市場的洗牌內卷,商用車市場的機會才剛開始,而且每款車背后都有一個細分市場。”安徽中科星馳自動駕駛技術有限市場總監李永睿認為,目前自動駕駛輔助功能在重型集卡等商用車上的普及率,還遠低于我們熟悉的私家車等乘用車領域,有望在汽車產業開辟出一片新藍海。
聚焦打造高階自動駕駛能力的各類商用車,中科星馳在眾多智駕公司中脫穎而出。公司成立不到一年就獲得江汽集團戰略投資,三年不到完成超億元的股權融資,引來合肥創新投資、合肥高投等國有資本,去年已拿下超過億元的訂單。
從乘用車到商用車,這場電車的市場之爭始于車但又不止于車,不少寧波企業其實也有類似發展思路。“深耕汽車行業數十年,我們已經把減震器活塞桿做到了‘單項冠軍’,客戶涵蓋大部分國內外主流車企,手中訂單也一直源源不斷,但產品利潤卻只降不增。”寧波培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俞培君告訴記者,人形機器人、低空飛行器是重點關注的新興產業賽道。企業試圖通過技術橫向創新,尋找新的業務增長點,力求產品的多元化布局,同時也在頻繁與業內專家洽談研發合作。
技術可以縱向深入,也可以橫向發展開辟新賽道。那么讓汽車“飛上天”,車企轉型前景到底如何?行業內有個普遍說法,飛行汽車有近70%的關鍵部件,其技術與智能網聯電動汽車類似,而且從產業鏈上看,與智能汽車在研發、制造、應用場景的前中后端都有很高相似度。
瞄準飛行汽車等低空經濟賽道,浙江華擎航空發動機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發了一款HQ400WP渦輪噴氣發動機,并已接到多家客戶的訂單。“我們在寧波培育了多家供應商,80%以上核心零部件都能實現本地化生產。”總經理王志強說,這得益于寧波汽車產業家底厚,核心零部件配套能力強的優勢。
“這正是汽車零部件企業新一輪發展機遇所在。”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呂淼建議,既然企業集群適配度高,上級扶持政策頻出,寧波更應該先行先試,以免錯失新風口。
目前,深圳的低空經濟企業數量居全國首位,也是全國首個為低空經濟立法的城市,明確提出要打造“世界低空經濟第一城”,合肥密集引入零重力飛機、億航智能、覽翌航空等多家eVTOL(電動垂直起降飛行器)整機制造頭部企業……不難看到,在此輪新能源汽車產業大轉型中“爭先進位”的城市,又競相拿出了當年發展新能源汽車產業的雄心壯志,欲搶先撬開一個全新的“萬億級”產業。
“進入到電動化、智能化的新階段,汽車產業的演變會愈發加速,產業鏈已經覆蓋至軟硬件、通信、系統集成、人工智能等多個領域,產業的創新邊界不斷被打破和重構,寧波可以嘗試卡位這些新興領域,探索出更多引領升級的可能性。”呂淼補充道。
開放場景需求很迫切 技術研發加速落地
無人駕駛觀光巴士、飛行汽車等新物種,在一座占地面積12.7平方公里的城市公園里反復試跑、試飛……走進合肥駱崗公園,記者被眼前的這幕“未來感”深深震撼。這里是合肥全新打造的一座未來城市“超級場景”IP,建設了國內首個全空間無人體系城市級應用場景。駱崗公園運營一年來,已引入無人車、無人機、AI科普設備、能源管理、智慧安防管理系統等新技術、新產品超100個,已聯動科創企業500多家。
“當智能汽車邁入到車路云時代,終端廠商對這樣開放場景的需求尤為迫切。”李永睿說,公司已有4款無人駕駛車型經招投標進入駱崗公園試跑,很多客戶在那兒偶遇公司產品,就主動找上門來合作。類似這樣的“最后一公里”,大大加速了新車型的產業化落地及商業化進程。
合肥采訪期間,幾乎所有車企都主動提到當地對開放應用場景的重視程度。安徽華信電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曾經為了讓一款電動掃地車在馬路上更“貼邊”,清掃更精細,聯合中科院進行技術的二次研發。提及該技術的落地過程,公司總經理助理張超特意講了一個細節:“為了讓這款新車型有場景試跑,相關部門綜合評估后,專門在工廠附近開辟了一條10多公里的社會道路。”最終,從技術研發到新產品正式落地僅用了兩年時間。
不只是合肥,深圳為智能網聯汽車開放了上千公里的測試道路,讓蘿卜快跑“出圈”的武漢打響了國內自動駕駛商業化運營“第一槍”,北京、上海、重慶、南京等一批試點城市正在擴大“車路云一體化”版圖……
寧波則抓住寧波舟山港這一特色場景,港區內集卡的智能化、無人化進程推進成果顯著,但采訪中記者也了解到,除港區等一些封閉作業區,港區外卻難有可跑的“試驗場”。去年6月底,斯年智駕、極氪汽車、新石器等3家車企取得寧波首批智能網聯汽車道路測試牌照,但目前個別車企仍面臨著“上路難”,監管部門躊躇于如何在“放與管”之間找到平衡。
“要讓無人駕駛加速從科幻‘跑’進現實,創造場景、開放場景至關重要。”呂淼認為,寧波尤其要注重應用場景的創新開放,在對一些臨時測驗跑道、公園測試區域的劃定上,為新技術新產品提供首購首用的機會上,盡快建立相關容錯機制,為各類汽車及衍生產品、無人化智能產品等提供寬敞的測試與應用空間,營造更為濃厚的創新生態。
正如合肥、深圳等地企業所切身感受到的,在場景試跑、試飛當中,當地車企可以很方便地找到適配的技術棧、開發框架等,以最低成本、最高效率快速驗證與數據采集,加速助推新技術、新產品、新模式的產業化落地。
為汽車插上“翅膀”
給汽車插上“翅膀”,這個“翅膀”不僅是字面意義上的技術創新,于政府職能部門而言,更是城市治理理念的革新。
一輛車從能源、結構、零部件到應用場景、商業模式等,存在無數種發展的可能,會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冒出。然而,任何一種創新,歸根到底都是一座城市制度創新的成效顯現,也是對城市治理能力的挑戰。
車企在謀求競爭突圍的同時,政府要具備快速響應能力,以更加開放包容的態度迎接產業變革。唯有勇于探索、包容創新,才能尋覓出最適配寧波的“翅膀”,讓車企在激烈的競爭格局中脫穎而出,成為新一輪產業升級演變的領航者。
寧波唯有“放開手腳”,才能搶得新一輪發展先機,跟上全球汽車行業的發展趨勢。汽車重鎮“跑”成創新策源地,“跑”出更多未來產業。(呂淼 浙江清華長三角研究院新經濟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潮新聞·浙江日報 記者 王凱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