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冷空氣頻繁來襲,我國多地刷新立冬后的氣溫新低,供電和供暖需求顯著增加,能源保供進入迎峰度冬關鍵期。記者了解到,當前煤電、油氣企業開足馬力增產,風電、光伏等新能源增添綠色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加快建設。2024年,我國能源安全保障能力和綠色低碳發展水平進一步鞏固提升,能源自給率保持在80%以上。
“煤電油氣”開足馬力
作為國內大型民生供熱央企,中國華電擁有128家供熱單位,供熱裝機9881萬千瓦,供熱面積突破8億平方米,進入12月份以來,集團公司居民采暖供熱量4150萬吉焦。
讓老百姓溫暖過冬,煤炭的充足供應至關重要。華電煤業公司成立電煤保供專班,建立煤炭主產省份與主要消費地區的協同保供機制,千方百計保障重點區域燃煤需求。截至目前,華電煤業全年煤炭產量5970萬噸,完成電煤保供超4257萬噸,保供運輸輻射距離2500余公里,日均外運量達12萬噸。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近日召開的2025年全國能源工作會議上獲悉,2024年以來,我國持續推動煤炭穩產穩供,全年全國煤炭產量約47.6億噸。近期全國統調電廠存煤2億噸以上,可用天數超過30天,迎峰度冬電煤供應充足。
“國家加力推出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2025年宏觀經濟持續企穩回升,拉動煤炭消費需求增加。預計2025年煤炭市場繼續保持基本平衡、時段性波動的發展趨勢。”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黨委委員張宏表示。
今年采暖季,通過增加國產氣、進口管道氣、進口液化天然氣、儲氣庫采氣量等多方面舉措,我國天然氣保供能力也進一步提升。國家能源局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原油產量連續6年回升,天然氣產量連續8年增產超百億立方米。
在西南,涪陵頁巖氣田新增1213.56億立方米探明地質儲量順利通過自然資源部審定,至此,涪陵頁巖氣田累計提交探明地質儲量達10188.8億立方米,成為中國石化首個萬億立方米頁巖氣田。目前,涪陵頁巖氣田已累計生產頁巖氣超700億方,約占我國頁巖氣年產量的三分之一。
在東部,我國單管輸氣量最大的天然氣管道——中俄東線天然氣管道全線貫通,年輸氣能力增至380億立方米,實現了“北氣南下”直抵上海,并通過與西氣東輸管道聯通,進一步覆蓋浙江、安徽等地。預計2025年,通過中俄東線進入長三角地區的天然氣將進一步增加近50億立方米,屆時總量可達當前國家管網集團向長三角地區輸送天然氣的五分之一。
清潔能源助陣“風光好”
煤電、油氣支撐能源供應的同時,水電、風電、光伏等清潔能源正為迎峰度冬注入新動力。
雅礱江流域水風光一體化基地發電能力近2100萬千瓦,四川省內最大水庫雅礱江兩河口水庫已于10月下旬首次蓄滿。雅礱江流域擁有四川省內前三大水庫,當前可調水量133億立方米,梯級聯合運行蓄能約262億千瓦時,國投雅礱江公司通過發揮“一條江”聯合調度優勢,可為迎峰度冬提供有力支撐。
11月29日,三峽能源山西神池100兆瓦光伏項目實現并網發電;12月2日,三峽能源安徽阜陽阜南300兆瓦風電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12月3日,三峽集團浙江分公司麗水市松陽5.45兆瓦分布式漁光互補項目實現全容量并網……一個又一個風電和光伏項目投產,不斷充實能源保供新力量。
今年以來,我國清潔能源電力建設保持較快增長。2024年全國發電總裝機約33.2億千瓦,發電量10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5.7%;全國可再生能源新增裝機3億千瓦以上,占新增裝機的85%以上;風電光伏總裝機13.5億千瓦。
據透露,2025年,國家能源局將大力推進風電光伏開發利用,全年新增風電光伏裝機2億千瓦左右,可再生能源消費量超過11億噸標煤。
新型電力系統加快構建
極端雨雪冰凍天氣是冬季用能的較大不確定因素。近期,受冷空氣影響,南方地區多地大幅降溫,南方電網公司供電范圍的貴州、云南、廣西、廣東部分地區發生電力線路覆冰。連日來,南方電網公司累計出動近2000人次開展防冰抗冰保供電,累計實施融除冰線路50多條,全力保障電網安全和電力可靠供應。
值得注意的是,新能源快速發展,電力系統波動性、不確定性增多,提升調峰和儲能能力也至關重要。
近日全容量并網發電的中國廣核集團山東萊州土山600兆瓦“鹽光互補”項目按照40.7%的比例,即244.2兆瓦/488.4兆瓦時配建獨立儲能,具備獨立儲能的全部功能。后續儲能系統不僅可用于調節光伏發電的電力供應,還將參與市場化交易,提高電力系統的經濟性和靈活性。中廣核新能源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李光明表示,中廣核新能源將大力推進在魯新型能源開發建設,全力打造千萬千瓦“風光漁鹽儲”海上新能源產業集群。
抽水蓄能也成為保供的重要“穩定器”“調節器”“平衡器”。隨著陜西省鎮安抽水蓄能電站日前全面投產,國家電網在運抽水蓄能機組容量突破4000萬千瓦,達4026萬千瓦,占到全國在運抽水蓄能電站約70%,為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可靠保障。預計到2035年,國家電網在運抽水蓄能電站規模將突破1億千瓦。
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教授孫傳旺表示,構建新型電力系統需要解決安全穩定、經濟高效、清潔低碳等問題。在電源側上,進一步提升煤電運行靈活性,并積極探索清潔能源聯營的綠電穩定供應模式。在電網側上,著力優化電網主網,提高新能源外送比例,創新電網調度模式,推動配網高質量發展。在負荷側上,探索綠電聚合供應新模式,因地制宜建設智能微電網,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納能力。在儲能側,探索新型儲能技術應用與市場化運營以及車、樁、站、網融合互動模式。
來源:經濟參考報記者 王璐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