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以來,甘肅省緊緊圍繞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競爭力,聚焦重點難點持續攻堅,取得積極進展,省屬企業資產總額、利潤總額、工業總產值、產業投資近三年平均增長5.2%、26.2%、21.6%、14.8%,為中國式現代化甘肅實踐注入了新動能、增添了新活力。
堅持統籌謀劃、以上率下,協同高效推動國企改革成勢見效
一是高站位謀劃部署。2022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作出謀劃新一輪深化國有企業改革行動方案重大部署后,甘肅省全面總結國企改革三年行動成效,圍繞補短板、強弱項,鍛長板、揚優勢,不等不靠謀劃持續深化國企改革的思路舉措。中央方案出臺后,努力學深悟透中央精神,結合甘肅實際制定了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實施方案,“跳起摸高”確定了改革目標,細化了9個方面46項重點任務,謀劃了“創建一流企業”“企業數字化轉型”等十個專項行動,增強了改革的系統性、針對性和操作性。二是高層次一體推動。省委省政府先后兩次召開全省范圍會議,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共同出席,部署推動國企改革深化提升行動重點任務,專門召開全省國有企業廉政教育大會,壓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省委主要領導對省屬企業全覆蓋調研,逐戶把脈問診,與企業一道研究謀劃改革思路和發展戰略,主持召開全省國有企業座談會,推動調研成果轉化為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具體舉措;省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國資國企改革推進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定期召開領導小組會議研究重點工作,經常深入企業現場辦公,協調解決實際困難和突出問題。三是高標準貫通落實。將國企改革作為全省改革工作重點統籌推進,強化督察檢查和考核評估,作為巡視審計重點督促落實,建立紀委監委、巡視、審計、國資監管部門對省屬企業巡視和審計反饋問題聯合督改長效機制。每年制定成員單位、省屬企業、市州“三個臺賬”,每月跟蹤調度,每季專題推進,全年考核評估,開展全省優秀企業家評選活動,設立“企業家活動日”,廣泛宣傳典型經驗,營造“比學趕超”濃厚氛圍。開展“優化營商環境攻堅突破年”行動,建立省市縣三級領導干部“包抓聯”“六必訪”“白名單”等服務企業制度,堅持“無事不擾、有事上門”,形成了全省上下齊心協力抓改革、謀發展的鮮明導向。
堅持國家所需、甘肅所能,因地制宜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
一是以科技創新賦能產業創新發展。實施強科技、強工業、強省會、強縣域“四強”行動,把“強科技”擺在首位,突出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出臺國有資本經營預算專項支持、省級科技計劃靶向扶持“鏈主”企業、向企業選派“科技專員”、“院校聘用、企業使用”急需緊缺人才等政策措施,健全定期會商、供需對接、聯合攻關等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在全國率先推動組建由企業牽頭、科研機構和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參與的創新聯合體,促進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政策鏈深度融合。近三年省屬企業研發投入年均增速超過15%,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7%,帶動新產品產值年均增長20%以上,累計建成國家級創新平臺29個、創新聯合體7個,攻克醫用4N無氧銅制備、高溫鎳基合金制造等30余項關鍵核心技術,填補了國內空白、實現國產化替代。二是以改舊育新推動產業轉型發展。立足甘肅在國家區域發展中的功能定位、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以推進新型工業化為突破口,加快建設具有甘肅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一方面,大力推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煤炭電力等傳統產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促進傳統產業與數字經濟、現代服務業等深度融合,不斷塑造競爭新優勢,已建成國家級綠色工廠、綠色礦山、智能工廠74、24、59個。落實國家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重大部署,形成了以1個總方案和12個專項方案為主體的“1+N”政策體系,建立了國有企業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項目庫、設備更新清單、產品和服務供給機會清單“一庫兩清單”。另一方面,充分發揮甘肅特色產業比較優勢,實施國有資本布局結構調整“6+1”行動,加快發展新材料、新能源及裝備制造、煤基、文旅、中醫藥、現代農業等特色優勢產業,培育壯大高端裝備、數據信息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氫能、新型儲能、核技術等未來產業。2023年,全省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7.6%、居全國第4,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增長7.1%,新能源裝機突破5500萬千瓦,占比居全國第2位。三是以龍頭企業引領產業集群發展。堅持“強龍頭、補鏈條、聚集群”,出臺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1+N+X”政策體系,建立由省領導擔任鏈長、省直部門擔任執行鏈長、龍頭企業擔任鏈主的產業鏈工作推進機制,1戶省屬企業擔任國家工業母機產業鏈鏈主,13戶省屬企業擔任省內24條細分產業鏈鏈主,探索形成了1條產業鏈1個實施方案,1張產業鏈圖譜,建立配套企業、技術攻關、短板弱項、對標企業、重點項目5張清單的“1115”產業鏈發展模式,助力全省打造綜合能源、冶金有色等2個千億級產業集群和石化化工、裝備制造等七大先進制造業集群。2023年,全省14條重點產業鏈產值規模達1.76萬億元,新能源、新材料、裝備制造、文旅康養、特色農產品及食品加工5條產業鏈產值增速超過20%。
堅持有序進退、拓存創增,多措并舉優化國有資本布局結構
一是聚焦實業主業著力管好資本投向。堅持把發展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推動國有企業在產業興省中發揮主力軍和排頭兵作用,強化主業管理和投資監督管理,每戶企業原則上主業不超過3個、培育業務不超過2個,“一業一策”“一企一策”設置非主業投資比例,動態優化投資項目負面清單,對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實施更加靈活的投資管理模式,近三年省屬企業95%以上的投資集中在傳統產業、新興產業和重大基礎設施領域。深入開展非主業非優勢業務和低效無效資產清理專項行動,2023年以來省屬企業累計盤活資產3.87億元。二是聚焦做專做強大力推進整合重組。堅持突出實業、做精一業,強化橫向合并、縱向聯合及內部整合,完成15組38戶企業戰略性重組和專業化整合,推動國有資本向主導產業、優勢企業集中,有效增強國有企業核心功能。圍繞加快發展特色優勢產業,推動藥業、文旅、電氣裝備、能源化工等領域專業化整合;圍繞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重組組建科技、數據信息、工程咨詢、生態環保、知識產權等產業集團;圍繞支撐保障交通、水利、物流重大基礎設施建設,推動交通、鐵路、水利、現代物流領域整合重組;圍繞服務國家戰略,并購重組工業母機、種業領域市屬國有企業,協同推進國家重大技術攻關項目。三是聚焦協同發展不斷擴大開放合作。大力開展“引大引強引頭部”行動,依托全省重點產業鏈和國有骨干企業,由省領導帶隊赴20余個省區市和港澳地區登門開展產業鏈招商,2023年以來引進“三個500強”企業123家,10億元以上重點項目251個。全面深化央地產業合作,連續三年舉辦項目對接活動,累計簽約276個總投資7371億元合作項目,省政府建立“一個項目一個專班、一月一聯系、一季一協調、半年一匯報”的“四個一”推進機制,全力做好手續辦理、要素配置等服務保障工作,累計完成投資2883.5億元,101個項目建成投運。
堅持守正創新、有破有立,著力打造富有活力的現代新國企
一是突出抓好董事會建設。落實“兩個一以貫之”要求,堅持和加強黨對國有企業全面領導,把規范董事會建設作為現代公司治理的重點,構建了覆蓋機構設置、職責權限、運行機制、履職管理等各方面全過程的董事會建設“1+19”制度體系,開展落實董事會職權試點、現代公司治理示范創建行動,建立外部董事選拔入庫、統一管理、能力提升、服務保障、動態調整等機制,全省國有企業實現董事會應建盡建,董事會職權分層分類有效落實。二是突出抓好“三項制度”改革。開展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管理質量提升行動,增強契約目標的科學性、挑戰性和剛性考核兌現,并在更大范圍管理人員中推行,做到“人手一契約、人人有本賬、人人擔指標”。健全常態化崗位評估機制,增強全員績效考核的科學性、精準性,分類細化優化員工市場化退出標準和渠道,2023年省屬企業超過80%的管理人員通過競爭上崗,有2.8%的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完善按業績貢獻決定薪酬機制、工資總額決定機制,省屬企業績效薪酬占比平均達到50%以上,對全國重點實驗室所在企業給予工資總額上浮5%的支持,對“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科改企業”實施工資總額預算內單列管理。三是突出抓好對標一流提升。扎實推進一流企業創建,以全面對標為手段,以對標一流管理提升、質量提升、價值創造、品牌引領和企業家培育5個專項行動為載體,“一企一策”確定標桿企業,明確創建目標、路徑措施,分層分類創建一流企業和專精特新企業,15戶企業入圍全國“創建世界一流專精特新示范企業”“對標管理提升標桿企業”“公司治理示范企業”等創建行動。近三年,省屬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利潤率、凈資產收益率分別提升2.06個百分點、5.86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增長55.28%,從低于行業平均水平提升到良好水平。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