輸給了自己,遭遇歷史最大虧損。
2024年年度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虧損為82億元到88億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扣除非經常性損益的凈虧損為83億元到89億元。
光伏龍頭隆基綠能1月16日的業績預告披露了上述內容。
這也是隆基綠能上市以來的首次年度虧損。
隆基綠能于2000年2月成立,2012年4月上市,是光伏硅片、組件龍頭企業,曾在2020—2022年蟬聯全球組件出貨第一,業績在此期間也隨之兩位數且較高的增長。
不過好景不長,2023年隆基綠能保持了3年的“第一”寶座被晶科能源搶走,出貨量直接下降到行業第三。該年度隆基綠能完成67GW的出貨量,遠不及年初制定的85GW目標,成為出貨量前四的企業中唯一沒有完成銷售任務的公司。
出貨量的未及預期也直接體現在財務數據。
2023年,隆基綠能營收約1295億元,同比僅微增0.4%,歸母凈利潤同比下降27.41%至107.51億元,營收和凈利潤在光伏設備公司中均次于通威股份,位居行業第二。
分拆來看,2023上半年,隆基綠能仍然取得了不錯的業績,營收646.52億元,凈利潤91.48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8.26%、41.65%。但到了2023年下半年,形勢開始扭頭向下,營收648.45億元,凈利潤15.38億元,分別同比下滑17.48%、81.48%。
若置于行業觀察,隆基綠能2023年的業績變化仍在行業整體趨勢中。
2023年下半年,因硅料、硅片價格崩盤,傳導至電池片、組件等光伏產業鏈各環節,產業鏈企業利潤遭受壓縮。根據財信證券統計數據,近四年的14個季度中,光伏行業單季度利潤均維持了雙位數及以上的同比增速,而至2023年第三季度,行業利潤同比增速首現負值,至2023年年末全產業鏈利潤空間已壓至盈虧平衡線附近。
當然,行業低迷之下,光伏企業們采取多種措施對沖業績的失速,其中包括加速技術迭代,即由P型轉N型。
在此過程中多數的選擇是更高的性價比、更成熟的產業鏈配套的TOPCon。當然,“愛偏門,不愛正面對抗”的隆基綠能是例外,其“賭”在更為難的BC技術路線。
BC技術是指背接觸(Back Contact)電池技術,該技術路徑把正負電極都置于電池背面。按隆基綠能董事長鐘寶申的說法,“未來TOPCon會變得高度同質化,投資風險很大,投資收益率會快速降低,隆基尋找一個能夠有更長生命周期的,更加領先的差異化產品。”
雖然鐘寶申對市場的判斷是對的,但隆基綠能這次卻是“賭”輸了。
過去一年多的時間,TOPCon實現了從80GW到800GW的規模擴張,以壓倒性的態勢迅速擠占PERC市場,2024年TOPCon市場占有率已經超過70%。但反觀BC,未能顯著起量,無論是行業還是隆基綠能本身。
隆基綠能創始人、總裁李振國在12月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2024年BC二代產量很小,預計2025年產能開始爬坡,預計2025年出貨在20GW-30GW。而BC要真正成為市場的主流,占到光伏市場50%的市場份額,時間則至少還要到2028年。
這也是隆基綠能被動的核心原因。
映射到業績,帶來的是高額的資產減值。見下圖,2023年,隆基綠能計提資產減值損失70.25億元,其中存貨跌價準備51.71億元,固定資產跌價準備15.86億元。2024年上半年,隆基綠能共計提57.84億元資產減值損失,計提的減值里存貨跌價損失48.7億元,固定資產跌價準備8.55億元。
固定資產跌價主要是因為技術迭代導致此前的PERC電池相關產線逐漸淘汰,存貨跌價損失則是因為隆基綠能BC一代產品的產銷節奏錯配。
根據鐘寶申此前在業績會上的解釋,2023年初期BC一代產品量產不順,但一季度末起全球業務推廣迅速,最終交付時出現困難,市場推廣也被迫停止,直到2023年9月生產問題解決后,才重啟市場推廣。但從開始推廣到有規模的訂單,需要三四個月的時間,考慮到產線啟停成本較大,以及為了保護士氣,公司沒有采取減產措施,于是在年底積累了大量BC存貨。而從2023年四季度開始,光伏組件價格劇烈下跌,最終導致對這批BC存貨計提了大量減值。
基于此,BC能否在銷售推廣、技術降本上實現突破,是隆基當前面臨的關鍵問題。
鐘寶申曾在業績會上幾乎斷言:“BC產品的推廣不會面臨太大的壓力。”然現實的數據似乎并無法支撐其說法——2024年光伏組件招標281.43GW,其中N型組件規模270.09GW,占比超過95%以上,P型組件逐漸淪為定制化產品,占比2%左右,BC與HJT組件規模13.75GW,占比接近5%,而BC占比僅0.41%。
意味著,至少在大型集中式市場中,目前還很難見到BC的身影。
隆基綠能也坦言,BC二代主要針對集中式市場,從發電量提升角度,在同樣條件下BC二代比其他會更有優勢,故現在的重要工作就是去和客戶溝通,做宣導。2023年,隆基綠能市場推廣費為4.34億元,同比增長83.9%。2024年上半年市場推廣費由上年同期的0.65億元增長至3.15億元。
而至于降本,2024年12月的投資者關系活動記錄表中,隆基綠能則表示基于目前BC電池技術發展的情況,預計將從三個方面推動BC電池技術的成本下降:
一是電池轉換效率的提升,目前公司Hi-MOX10所使用的HPBC2.0電池量產效率已經超過26.6%,后續電池量產效率仍將持續提升;
二是規模效應,2025年公司將進入BC產能大規模投放的階段,預計隨著量產規模的提升,BC生產成本有望進一步下降;
三是技術工藝進步,公司在持續開展BC技術工藝的多種降本路徑研究,例如少銀和無銀金屬化方案,相關技術工藝的導入也將推動BC技術成本的下降。
按照鐘寶申的說法,未來的兩年內,BC組件和TOPCon組件成本會處在相近的水平。不過,問題的關鍵在于時間,因為投資者已經等不了,隆基綠能頂峰時市值破5000億元,最近已經跌至1000億元。
當然,不僅僅是光伏業務,隆基綠能在“非主流”的第二增長曲線上的栽跟頭,也給經營帶來不確定性。
在其他公司涌入儲能填補光伏市場的利潤損失時,隆基綠能并未隨大流而是選擇又一個被行業認為“偏門”的藍海市場——氫能。
氫能賽道的主戰場是制氫設備。根據華鑫證券研究,2025年全球制氫設備新增市場規模約167億元,2050年市場規模可達1.5萬億元,可以說“遠水”很豐富。
但計劃不如變化,受國際氫能發展環境變化、國內綠氫項目多未形成商業閉環等因素影響,氫能行業爆發期出現了推遲,同時國內氫能市場還沒有發展成熟就又有“開卷”的趨勢,致使隆基綠能無法在氫能業務上立刻有“水”喝。
再次栽了跟頭隆基綠能,也似乎有了降級氫能業務的打算。
2024年三季報發布前,一份隆基綠能總裁李振國的參會紀要頗受市場關注,其中提到公司把氫能當作第三曲線,第二曲線可能是光伏跟儲能結合的應用方向。
上述紀要的相關說法雖未得到公司官方確認,不過在2024年11月新華財經的專訪中,李振國再度傳出隆基綠能“改變”的意向,其表示,“隆基需要做出一些改變……需要團隊靜下心來,適當地進行一些優化收縮,把研發的問題研究得更透徹,把產品打磨得更精致,繼續海外市場的開拓,慢慢打磨海外優質項目,讓客戶去接納隆基。”
2006年,隆基綠能“賭”贏了單晶光伏板,最終引領行業全面轉向單晶技術,從而成為行業第一。但是市場沒有“逢賭必贏”,已經連續在BC和氫能栽跟頭的隆基綠能,是繼續迷戀于新技術所能創造的先發優勢的商業“賭局”,還是選擇“正面對抗”,經理人融媒體中心將持續關注。
來源:經理人雜志 作者:南豈珵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