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能源轉型,實現能源優勢向算力優勢轉化,是大同市近年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的重要方向。據統計,2018年—2024年,大同市煤炭行業用電量占總用電量的比重從28%降至17.1%,而互聯網數據服務業用電量占比從0增長到22.5%,超過煤炭行業用電量的比重。從產業結構來看,大同市第二產業用電量比重從65.7%降至46.2%,第三產業用電量比重從18.7%增長至38.1%,有望成為山西第一個第三產業用電量占比超過第二產業的地區。在大同市靈丘縣,坐落在這里的秦淮大數據中心2024年用電量預計達20億千瓦時,是靈丘縣全社會用電量的2.5倍。
在此過程中,國網山西省電力公司積極服務城市轉型發展,用堅強可靠電網和優質供電服務,點亮煤都轉型之路。特別是“充分發揮電網平臺優勢服務‘京津冀數據服務地’戰略落地”行動方案,推廣打捆并網、協同互補等建設方式,引導能源產業合理布局,實現大數據年用電量實際消納綠電占比超過50%。
加快電網建設
搭建綠電外送通道
“煤都”大同,作為我國最大的煤炭能源基地之一,是典型的資源型城市。“雙碳”背景下,大同市致力于打造華北地區最大的綜合能源基地和綠色能源基地。為服務大同新能源發展,大同供電公司不斷加快電網建設步伐,為綠電外送搭建通道。
“巡視時一定要認真檢查站內設備油溫、充油充氣設備油位及壓力值,對易覆冰線路進行及時清理,不要放過任何細節。”1月31日,農歷大年初三,國網大同供電公司500千伏丁崖站運維人員梁磊、張程亮堅守崗位,繼續對變電站所轄設備開展巡視,確保所轄站內設備春節期間安全穩定運行。
據了解,自2022年12月丁崖500千伏輸變電工程順利投運,至2024年10月底,已外送電量46.53億千瓦時,大幅提升了大同地區新能源外送消納能力,助力能源轉型發展。
2016年,大同市在采煤沉陷區建設了全國第一個百萬千瓦光伏項目基地。當時,大同西部區域僅有雁同1座500千伏變電站。隨著地區新能源并網容量的不斷增加,雁同站上送電壓力持續增大。為此,省電力公司規劃建設了新榮(丁崖)500千伏輸變電工程。此外,2024年9月份,國家發改委核準批復大同—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該工程是國家“十四五”電力發展規劃重點輸電工程,是國家“十四五”三交九直特高壓工程之一,肩負著大同、懷來地區富余電力外送,促進新能源開發利用,保障京津唐負荷中心用電需要的使命。
“與之配套,大同未來將規劃再建4座500千伏變電站。”大同供電公司發展部五級職員楊揚介紹,屆時,大同將構建以大同—懷來1000千伏特高壓為核心、500千伏雙環網為支撐的堅強網架結構,不僅為大同新能源基地建設提供了堅強保障,更為大規模綠色電力外送鋪平了道路。
穩定電力供應
加快建設儲能電站
冬日,在大同采煤沉陷區國家先進技術光伏示范基地極目遠眺,茫茫荒原上排列整齊的光伏板耀如銀鱗,蔚為壯觀。
據悉,大同有1687平方千米采煤沉陷區,這些原本因采煤受損的土地“包袱”,如今化身成發展光伏產業的資源。在現有規模基礎上,晉北采煤沉陷區600萬千瓦新能源基地項目正在選址,該項目是國家推進“雙碳”目標布局的12個大型風電光伏基地之一,也是我省“五大基地”建設重點示范項目。建成后,每年將有270億千瓦時清潔電力通過大同—天津南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線路送往京津冀地區。
大同合榮儲能電站。陳少華攝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0月底,大同地區總裝機容量1744.64萬千瓦,風電光伏裝機容量929.86萬千瓦,占比53.3%。
大同新能源發展,對電網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儲能電站作為新型電力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大同這片土地上應運而生。
2023年7月,在距離500千伏新榮(丁崖)變電站僅4.67公里的西村鄉謝家場村,建成了山西首座電網側新型獨立儲能項目——合榮儲能電站一期工程。項目總投資22億元,占地96畝。合榮儲能電站站長王雨辰介紹,選擇在新榮區建站,不僅因為這里新能源資源豐富,更因為接入條件得天獨厚,距離500千伏丁崖變電站近,且有著充足間隔。
“儲能設備就像一個大型‘充電寶’,通過參與電力現貨市場交易,在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放電,調節用電的波峰波谷,賺取差價,提升新能源消納能力。隨著大同地區新能源的快速發展,對儲能的需求將更大。”1月15日,站在幾十個科技感十足的白色集裝箱前,王雨辰對儲能電站的發展充滿信心。
保障電力需求
推動發展“算力之都”
位于大同靈丘縣城幾公里外的秦淮大數據中心,十幾棟建筑的銀灰色外墻在陽光下熠熠生輝。這里,每一棟樓都代表一期項目,充滿科技與活力的大數據中心讓古老縣城顯得生機勃勃。
“春節期間,隨著人們搶紅包等在線娛樂項目增多,可能會出現流量高峰,我們做好了充分準備和預案,確保春節期間算力穩定供應。”1月25日,秦淮大數據中心項目部經理禾偉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
大同市綜合能源富集互補、電力供給充足穩定,這些優勢讓其成為新興產業——大數據中心的理想建設地。大同逐漸從“輸煤炭”轉向“輸算力”,曾經的煤都開始轉變為“算力之都”。
“供電是大數據中心選址時首先考慮的因素。”禾偉解釋,一方面,大數據對供電穩定性要求極高;另一方面,用電成本是大數據中心最主要的生產成本,占總成本的80%左右。禾偉站在秦淮大數據中心110千伏變電站站臺上,指著不遠處220千伏靈丘變電站:“當初在這里選址時,我們充分考慮大同新能源資源豐富,而且距離220千伏靈丘變電站不到1公里,間隔充足,有了這樣的保障,大數據中心才能順利落戶這里。”
近年來,秦淮數據集團環首都·太行山能源信息技術產業基地、中聯綠色大數據產業基地、京東集團華北(大同靈丘)智能算力數據中心基地、火山云太行算力中心等一批數據中心相繼落戶大同。目前,大同作為全省數據中心集群建設中心,承擔著省內97%以上的數據中心用電量。
國家電網山西電力(大同靈丘)太行黎明共產黨員服務隊和青年突擊隊深入靈丘縣下關光伏扶貧電站,檢查維護發電設備。陳少華攝
一手“綠色能源流”,一手“數據產業流”。煤都大同正朝著建設“京津冀數據服務地”和新能源基地的目標穩步邁進,兩大產業流在這里“握手”合作,匯聚成促進資源型城市轉型的強大合力,讓古老城市煥發新活力。(山西日報記者杜鵑 本報通訊員趙亞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