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肯錫亞洲區氫能源首席專家袁鼎杰于近日透露,全球氫能項目的成熟度正在大幅提升,并且有接近2000億美元的投資將被投入氫能產業。同時,我國也有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氫能產業,近年來的氫能企業年注冊量都在600家以上。項目成熟度的提高和投資決策金額的增長都有利于行業發展。昇輝科技(300423.SZ)有關負責人告訴《華夏時報》記者,“隨著更多企業的關注和資本的投入,該領域會有更多的技術革新。”
《2024年氫能洞察》指出,投資在各個價值鏈環節的比例已經發生了變化,如今更多地集中在了氫氣供應上。在中國,規模化制造綠氫的示范項目正在各個風光資源豐富的地區落地或投產,2023年被稱為綠氫爆發的元年。
這些動輒幾十億元的項目將逐漸變成企業的營收。去年,我國電解槽招標規模翻番,制氫端企業如華電科工(601226.SH)的氫能業務營收從47萬元暴增至5.14億元,同比增長109044.77%。上述昇輝科技有關負責人也告訴記者,近期國內氫能增長的邏輯主要還是三北(東北、西北、華北)地區綠氫項目的立項。
綠氫供應是關鍵
麥肯錫亞洲區氫能源首席專家袁鼎杰于近日表示:“近12個月內,全球各國通過或接近投資決策的項目數量環比增加90%以上;進入到工程設計階段的項目也比以往同期增加了30%-50%,這些成熟項目的投資總金額接近2000億美元。”
企查查數據亦顯示,2014年至2021年,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量逐年增加,2021年共注冊691家氫能相關企業,同比增加39.6%,達近十年注冊量峰值。2022年,我國氫能相關企業注冊量雖有減少,但依然保持600家以上,2023年共注冊670家氫能相關企業,同比增加11.5%。2024年前11月我國已注冊488家氫能相關企業。
對于被寄予厚望又處在發展初期的氫能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振奮人心的數據。
據了解,麥肯錫按照成熟度將項目分為宣布階段、可行性研究階段、前端工程設計階段和承諾階段,最后一個階段意味著項目將進入實質性的建設。該機構報告指出,隨著產業鏈的不斷擴大和日益成熟,投資在各個價值鏈環節的比例已經發生了變化,更多地集中在了氫氣供應上。專注于供應清潔氫氣的項目在2020年占總投資的60%以上,到2024年增加到了75%。
投資的增加直接導向技術進步與產業加速發展。波士頓咨詢報告指出,不論是鋰電、光伏還是新能源車,所有新能源技術和產品在發展初期都曾面臨“產品性能差—客戶滿意度低—市場需求少—投資意愿低—技術進步慢—難以產業化”的“死亡谷”困境。為了突破困境,實現正向循環,通過下游拉動上游制氫、儲氫、運氫產業鏈的發展與完善,并逐步推動大規模氫儲能的能源化場景落地,是氫能產業發展的重要路徑。
更多的企業進入氫能與氫能的長產業鏈屬性有關,而這也有益于行業發展。昇輝科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隨著更多企業的關注和資本的投入,該領域會有更多的技術革新,并且氫能產業鏈其實很長,制儲運加以及氫燃料電池車上有非常多的環節,每個環節上的公司都可以自稱氫能相關。
制氫成本有待降低
長期來看,氫能是終端用能部門深度脫碳的關鍵?!吨袊鴼淠墚a業展望報告》顯示,2060年氫能在終端用能占比將增至12%。彼時我國氫能消費規模將接近8600萬噸,產業規模4.6萬億元。其中,工業部門會是用氫主體,用氫規模將達57%;交通部門為28%;電力、建筑和農業等部門占到剩余的15%。從任何一個用氫領域來看,都是上千萬噸氫的需求量。
如今,氫氣的供需基本平衡。根據中國氫能聯盟的數據,2023年全國氫能產量約為3550萬噸,需求總量約為3300萬噸,超過95%的氫氣被用于石油煉化等工業。但是不論是在中國還是全球,由于成本遠高于煤制氫和天然氣制氫,可再生能源制氫仍在少數。
已經有不少人指出了上游環節發展的不足。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能源政策研究部部長、研究員景春梅曾公開表示,產業鏈發展不平衡不協調是目前面臨的挑戰。從上游看,“氫源不綠”“氫源不夠”。2022年中國可再生能源制氫在氫能產量中占比較小。從中游看,“儲運不暢”“供需不接”。大規模低成本氫能運輸技術尚未突破,儲運成本在氫氣終端售價中占比較高。
電解水制氫成本與電解槽成本、綠電價格和電耗水平有關,并且其中8成以上都是電價。波士頓咨詢數據顯示,假設煤價為800元/噸且不征收碳稅,可再生電力的度電價格為0.16元時,綠氫與灰氫成本有望打平;若征收2000元/噸的碳稅,當可再生能源電價達到0.4元/千瓦時,綠氫和灰氫將實現成本平價。
電解槽率先受益
綠氫制造正在加速。昇輝科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在歐盟碳關稅以及國家雙碳目標等推動下,2023年可以說是綠氫元年。根據麥肯錫出具的2024氫能洞察報告,截至2024年5月,全球已經宣布了1572個清潔氫項目,其中有1125個項目計劃在2030年之前投入商業運營??偟膩碚f這些項目代表了大約6800億美元的氫價值鏈投資。其中,規模達到吉瓦級別的項目在一半以上,投資額超過3800億美元。
我國綠電氫氨醇示范項目多分布于東北、內蒙古、寧夏、新疆和河北等地。中國氫能聯盟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12月,我國共建成運營可再生氫項目58個;合計項目規模達到654兆瓦;到2024年6月,我國共建成運營可再生氫項目增至78個,合計項目規模約969.7兆瓦,產能約10.6萬噸/年。
這些投資正在落于實地。2023年6月,中國石化新疆庫車2萬噸綠氫示范項目投產,總投資近30億元,有效驗證了綠氫規模化工業應用的可靠性。此外,國家電投位于吉林的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也處于建設過程中,預計年制綠氫3.2萬噸,總投資超過60億元。就在2024年11月4日,由上海重塑集團、江蘇賽拉弗合資公司共同投資的寧夏太陽山綠氫制儲輸用一體化項目(一期)年產1.65萬噸綠氫項目開工,總投資達20.86億元。
綠氫項目爆發已經已給企業帶來收入,尤其是制氫端電解槽等設備制造商。如華電科工,因為執行了達茂旗、德令哈、鐵嶺等多個制氫項目,其2023年氫能業務收入、成本同比分別增加了109044.77%、48939.79%。Wind數據顯示,華電科工2023年的氫能工程收入暴增至5.14億元,2022年時僅有47萬元。
昇輝科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近期國內氫能的增長的邏輯主要還是三北地區綠氫項目的立項,不過從立項、招標、中標到執行,要體現在營收上還是有一定過程。
國金證券分析稱,考慮到2025年國家10至20萬噸、各地合計超100萬噸綠氫產能規劃,綠氫項目將迎來開工潮,帶動制氫設備需求高增。電解槽是制氫設備的核心,據統計,2023年國內電解槽招標規模達1.8吉瓦,同比實現翻番。(華夏時報記者 胡雅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