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i id="5lvsm"></i>

    <mark id="5lvsm"><div id="5lvsm"><acronym id="5lvsm"></acronym></div></mark>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mark id="5lvsm"></mark>
    當前位置: 首頁 > 電動汽車 > 動態

    中國新能源車在春運路上經歷“嚴寒測驗”

    環球時報發布時間:2025-02-06 09:15:00

      編者的話:2025年春節期間,我國新能源汽車高速公路充電量比去年同期增長近三成,逐漸成為撐起春節返鄉大潮的重要交通工具。在國內外的極端自然條件下,中國新能源車承受住了種種考驗。有外國行業人士表示,在新能源車測試評價標準體系上,中國走在前面。

      春節,每天650萬輛新能源車在高速路上奔跑

      從天津到青海,全程1780公里,途經河北、山西、陜西、寧夏和甘肅,小紅書博主藍先生今年第一次選擇開電車回老家過年。從平原到高原,冒著冬季嚴寒低溫和路上的冰雪,一路上他的國產新能源車經歷多種嚴苛自然環境的考驗。

      藍先生告訴《環球時報》記者,這趟回家之旅共經歷7次在服務區充電。據他介紹,冬季的低溫讓車輛的續航明顯打了些折扣。為保險起見,每當車輛顯示電量下降到30%左右時,他就會開往服務區充電。這款新能源車憑借許多油車所不具備的智駕功能幫助他在這趟長途旅途中緩解了不少疲勞,但藍先生坦言,經過這次旅程,他更渴望了解新能源車在嚴苛自然條件下的真實工作數據,這樣才能做到出遠門之前“心里有底”。

      這個春節,越來越多像藍先生一樣的車主加入了開電車回家的隊伍當中。數據顯示,2025年春運以來,全國高速公路新能源汽車日均突破650萬輛,比2024年同期上升超過60%。來自乘聯會的信息顯示,2024年全年狹義乘用車零售2289.2萬輛,同比增長5.5%,新能源車全年零售1089.8萬輛,同比增長40.7%,滲透率47.6%,幾乎有一半的消費者在購車時選擇購買新能源車。

      由于電池內部的化學反應在低溫環境下會變慢,導致放電能力和充電效率降低。因此以電池為動力的新能源車型在冬季的續航里程一直是北方車主們最為關心的話題。為了讓消費者不再為冬季續航里程而焦慮,汽車主機廠、媒體及相關業務部門相繼在極寒地區進行了新能源車極寒測試。

      國內某汽車資訊媒體平臺的產品經理告訴《環球時報》記者,該平臺在1月底剛剛完成新能源車極寒測試項目的收關。2024年公司結合粉絲對于國內新能源車的關注熱度,篩選出包括小米SU7、特斯拉Model Y在內的6款“網紅”車型赴蘇州和漠河,開展歷時一年的跨季節續航測試。測試中,在零下25攝氏度的低溫下,6款車以相同的配置從吉林長春出發,駛向約170公里外的北大湖,其間車輛的空調制暖、極限續航和路程電耗等數據被實時對比,結果顯示大部分車輛的冬季實際續航比標準續航“打折”近四成。據介紹,操作類似“車型對比橫評”的新媒體平臺不在少數,但由于國內幅員遼闊且需要擁有足夠數量的車型進行對比,啟動這一項目的成本往往在百萬元左右,部分項目還需重復試驗,很容易成本超支。此外,由于缺乏專業科研院所的技術支持,最終的評測結論也僅限于一家之言,無法作為行業認可的數據參考。

      中國汽研:國產車整體上通過“極寒”考驗

      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于武4日告訴《環球時報》記者,國產新能源車上市前需要經歷嚴格的產品定型。對于特定使用場景的測試,例如極端天氣下的使用測試,還需要有公正客觀的第三方來實施,這樣更具有客觀性和權威性。

      近日,中國汽車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汽研)發布了《2024中國汽研汽車指數極北寒測測評洞察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此次中國汽研在平均溫度零下20攝氏度環境下對16款智能網聯新能源車型開展了智能安全與高效節能性能測評及研究,涵蓋復雜環境、高寒環境兩大場景,智能安全、高效節能兩大維度,包括霧天安全、逆光安全、雪天安全以及續航抗衰、充電效能、空調采暖六大測評項目共9種工況。

      《報告》顯示,這些國產新能源車型整體上經受住了考驗,測試車輛續航抗衰通過率超八成,整車能量管理技術和低溫電池保溫、加熱技術應用較好;充電效能測試中,測試車輛表現相對較好,優秀車型峰值充電功率可高達133kW,補能焦慮得到較大緩解。

      不過《報告》也顯示,極端天氣會降低智能駕駛功能的可靠度。例如,在霧天、逆光環境下,帶激光雷達測試車輛智駕系統表現普遍較好,通過率超八成,表明逆光、霧天環境下,智駕系統功能相對完善;部分采用攝像頭融合毫米波雷達方案的智駕系統霧天與逆光表現欠佳,對此企業應加強視覺算法優化與升級,提高復雜環境識別率與響應。

      此外,在路面積雪場景下,試驗車輛智駕系統表現不佳,通過率不及四成。積雪路面帶來的摩擦力減小,影響車輛制動。有參與測評的智駕專家表示,智能駕駛的應用場景在極端環境下需要重新考量,一些國內新能源車企業不應過度宣傳智駕功能。

      “三高”測試成為新產業

      為確保汽車可靠性,全球主要汽車主機廠通常采用“三高”試驗技術,即高溫、高寒和高海拔測試對汽車在極端環境的設計性能可靠性進行驗證。隨著中國汽車工業的不斷發展完善,我國汽車測試場所和規范也經歷了長足發展。此外在新疆吐魯番,由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建設,配備高速環道、耐久路、坡道等設施的中汽中心吐魯番試驗基地成為眾多車企的測試“沙場”,中汽中心位于內蒙古呼倫貝爾的牙克石測試基地擁有亞洲最大的冬季汽車試驗場,能模擬多種低溫極端工況。湖北襄陽國家汽車質量監督測試中心擁有高環跑道和極端氣候模擬艙,可部分替代三高測試。

      地處中俄邊界的黑龍江省黑河市冬季氣溫常常在零下25至零下35攝氏度左右,最低氣溫可達零下45攝氏度,目前已成為全國汽車寒地試驗的主要承載地。日前,中央區域協調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印發《推動東北地區冰雪經濟高質量發展助力全面振興取得新突破實施方案》。該方案中提出,要培育發展寒地特色產業,支持黑河、漠河、呼倫貝爾等地加強汽車、飛機、高端裝備等領域耐寒測試能力建設,發展壯大寒地測試產業。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秘書長楊中平表示,寒區試車是汽車測試不可或缺的一環。

      黑龍江紅河谷汽車測試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黑河本地企業,經過10余年的發展,目前可開展27項汽車寒區試驗項目。該公司總經理趙鑫宏表示,如今這里的新能源車輛測試項目越來越多,甚至已經超出傳統燃油車,氫能源動力汽車、甲醇汽車也加入到寒區試車隊伍當中。

      《環球時報》記者從國內“造車新勢力”阿維塔方面了解到,公司為產品設定的極寒測試內容包括低溫冷啟動、電池低溫充放電、暖風系統制熱效率、低溫續航及冰雪場景智駕測試等場景。

      一位參與過汽車“三高”測試的車手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對于新能源車整車的耐久測試,尤其是電池系統的測試,不僅要確保技術的先進性和可靠性,更要在實際應用中保障用戶的生命財產安全。因此這些測試是對車輛長期穩定性的最終檢驗,也是品牌信譽的重要保障。

      《環球時報》記者從業內人士了解到,目前國產車的高溫測試通常在新疆吐魯番、海南等夏季試驗場進行,那里的夏季地表溫度可高達70攝氏度。在這種極端的高溫條件下,檢測的是車輛的熱管理系統及電池的安全性能。高原測試主要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青海昆侖山口、云南香格里拉、白馬雪山等地區進行,旨在檢測新能源汽車在低氧環境中的電氣安全性和電機、電控系統的穩定性。例如,高原環境下空氣稀薄,電氣設備間的絕緣性能會受到考驗,因此這一測試關注車輛在缺氧條件下安全防護措施的有效性。

      “中國為世界樹立標準”

      據海關總署統計,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641萬輛,為了讓中國品牌汽車能夠更好地適應全球不同地區的環境,車輛極端環境測試越來越受到重視。目前除了國家級的測試中心外,還有不少本土車企自建“三高”測試基地。它們不僅服務于國內車企,也吸引了特斯拉、寶馬等國際品牌進行本土化測試。近年來,中國立足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與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家充分交流,持續為完善國際標準體系貢獻力量,獲得廣泛認可。

      歐洲汽車制造商一直重視汽車在極端環境中的考驗。最近幾年,隨著中國汽車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品牌也開始頻繁在國外極端環境中測試,并在這些地區取得成功。比亞迪德國營銷公關負責人拉爾夫·凱撒博士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歐洲的天氣非常復雜,北歐國家以氣候寒冷且冰雪頻繁著稱,但中國的電動車依然可以在非常極端的環境下正常運行。

      德國慕尼黑汽車經濟學者明格爾斯對《環球時報》特約記者表示,雖然歐洲汽車品牌在汽車極端測試評價上具有悠久歷史,但是在制定新能源汽車極端測試評價標準體系上,中國走在前面。他認為,中國復雜的地理環境和巨大的新能源車銷量,為汽車品牌提供了天然的測試基礎。在他看來,中國汽車在出口方面蟬聯全球第一,其中電動汽車首次突破200萬輛。“制定汽車測試評價標準體系有利于國外司機對中國汽車的深入了解,中國正在為全世界樹立標準。”

      付于武對《環球時報》記者表示,如今中國汽車產業在智能化電動化方面優勢顯著,從整體上處于國際領先位置,“在這個領域,我們有最大的產量,有最大的市場,還有國外不能及的智能化電動化應用場景,所以新能源汽車產業的評測標準引領已經成為中國汽車產業當下和未來發展的關鍵詞。”(環球時報本報記者 王 冬 倪 浩 本報駐德國特約記者 青 木、黃 興)




    評論

    用戶名:   匿名發表  
    密碼:  
    驗證碼:
    最新評論0
    性色av 一区二区三区_国产一级爱做c片免费一分钟_国产在视频精品线观看_一本久久a久久精品vr综合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i id="5lvsm"></i>

    <mark id="5lvsm"><div id="5lvsm"><acronym id="5lvsm"></acronym></div></mark>
  • <wbr id="5lvsm"><table id="5lvsm"><p id="5lvsm"></p></table></wbr>
    <mark id="5lvsm"></mark>
    日韩激情电影一区二区在线 | 在线视频东京熟 | 久热中文字字幕在线 | 久热这里只精品国产8 | 亚洲v天堂v手机在线 | 最新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