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代浪潮下,數智化轉型發展席卷各行各業。錨定”雙碳“目標,能源電力行業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以創新為核心驅動力,建設更智慧、更高效的新型電力系統已是必由之路。
12月9日,第五屆新型電力系統國際論壇在海南博鰲舉行。國內外企業代表,能源研究機構、高校和相關政府機構代表齊聚博鰲,多方智慧的碰撞與交流,再一次為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指明方向。
世界級成就帶來世界級挑戰
當下,我國的新型電力系統建設已經走到無人區,從全球來看沒有任何的成功模式可以參考。從過去的借鑒吸收,到如今的創新替代,毫無疑問是一條艱難的求索之路。
新型電力系統建設的難點是肉眼可見的,當前新能源進入快速發展階段,隨著新能源裝機規模的不斷提高,新能源間歇隨機支撐不足、系統調節與消納困難、并網消納成本上升等問題日益凸顯,進而導致配電網的平衡、穩定和安全變成了全新的客體。因此,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已成為能源電力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而這轉型的基礎唯有通信。只有無處不在的聯接才能讓數字化、智能化觸手可及。
世界級挑戰需要世界級創新
世界級的成就也帶來了世界級的挑戰,敢于破局的華為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探索之路遠不止于此。與南方電網強強聯手,基于聯合創新平臺,不斷戰略深化合作,發揮鏈長作用,用世界級的創新解決世界性難題。
合作初期,華為與南方電網便意識到輸電電網安全的重要性。2020年6月,華為通過科技項目研究光傳輸網非法接管及破壞防控整體安全架構;2023年3月,安全架構在南網新網b全面應用并完成驗收;2024年8月,《電力光傳輸系統安全防護技術規范》國標正式發布。南網攜手華為依托通信網聯合創新,填補光通信領域網絡安全國標空白
通信領域的成功,讓華為將目光轉向配網領域的廣大前景,配電網絡優化迫在眉睫,HPLC應運而生。在寬帶雙模通信模塊上,華為寬帶雙模通信模塊以電鴻化為基礎,在拓撲識別、電鴻即插即用、分鐘級采集等特性上同市場營銷部緊密合作創新,在相應實驗點測試過程中,電鴻版本穩定運行2個月,實現一分鐘采集測試成功率100%,1號臺區內單輪耗時25.1秒,變—箱—戶識別準確率100%,臺區識別準確率100%,順利通過各項測試。
在人工智能領域,華為采用先進的AI算法,多視角切入,給予一定的關注到發電企業和用戶身上,將自上而下的視角與結合自下而上的視角進行主配微的協同,臺區自治。以此對電力系統未來可能的變化進行預測和模擬,實現可觀、可測、可調、可控。以便優化系統的數據處理能力,顯著提升系統的智能化水平。
在推動新質生產力構建方面,電鴻系統同樣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通過數智化轉型,能源電力行業實現了從傳統生產模式向智能生產模式的轉變。電鴻系統的成功運用將有力提高生產效率和質量,降低運營成本和能耗,促進能源數據的共享和開放,為能源電力行業的創新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世界級創新引領世界級發展
在未來的發展中,華為將持續賦能能源電力行業以“電鴻”系統為抓手,端到端地支撐智慧配電體系的數智化轉型,統一算法語言,解放生產力數據,提供友好創新環境。在技術思考方面,“將繼續深化對數據的挖掘和分析,通過先進的算法和模型,實現對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更精準的預測和調度。
華為將持續支撐能源電力行業數智化轉型,以實現能源可持續發展和綠色轉型,把傳統的、以大規模集中發電和遠距離輸電為主的能源生產和消費的模式向分布式發電、就地消納和微電網等新型能源生產和消費模式轉變。推動智慧配電體系向分布式、智能化方向發展,利用物聯網技術實現對配電設備的實時監測和智能控制,進一步提高配電系統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同時積極推動微電網和分布式能源的發展,實現能源的就地消納和高效利用。
秉承創新目標,以終為始,華為將始終聚焦核心業務場景,在場景中創造價值,同時堅持開放和生態繁榮。華為持續發揮自身在技術創新、解決方案構建以及全球化運營等方面的深厚優勢,在重視400伏創新的基礎上,加大科研投入,持續開展前沿技術的探索與研究,聯合行業客戶和伙伴共同開發解決方案,探索數智化轉型的新路徑、新機遇,為能源電力行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力量。(郭石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