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有消息稱鋰電巨頭寧德時代將美國儲能系統集成商Powin告上法庭,指控其未支付2023年及以前采購儲能電池費用,約4400萬美元(折合人民幣約3.1億元)。作為頭部儲能集成商,Powin的供應鏈合作伙伴還包括瑞浦蘭鈞、億緯鋰能、遠景動力等中國電池企業。
出海是近年來儲能企業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趨勢,但該過程并非坦途。隨著出口規模增加,企業摩擦從專利訴訟走向更為實際的商務糾紛。面對地緣政治沖突升級、關稅壁壘抬高,中國儲能企業出海前景如何?不同于國內市場,海外商業糾紛和應訴難點何在?國內企業又將如何應對?
海外糾紛維權難
Powin總部位于美國俄勒岡州波特蘭市,是全球頭部儲能系統集成商之一。官網信息顯示,該公司目前運營儲能項目總計7.9GWh,另有9.5GWh在建項目。
2024年12月,寧德時代在向美國俄勒岡州巡回法院提交的一份文件中披露了Powin欠款的詳細信息。根據兩家公司2021年簽訂的采購協議,寧德時代在2022年向Powin提供儲能電池,Powin將其運送至位于俄勒岡州的倉庫后,并未如約支付貨款。2023年4月13日,寧德時代通過電子郵件向Powin發送詳細的逾期付款清單。同年6月5日,兩家公司簽訂一份補充協議,Powin承認拖欠9113萬元逾期貨款,并同意在2023年10月底前向寧德時代支付。隨后,Powin向寧德時代采購新一批儲能電池,但僅支付10%的貨款作為定金。在寧德時代交貨后,Powin再次逾期支付剩余的2.16億元貨款,同時也未能如約支付上一筆9113萬元的貨款。
在全球能源轉型浪潮中,儲能全產業鏈幾乎都在加速出海。相較于國內市場,海外市場需求大、毛利高,價格差一度讓海外市場成為新一輪市場競爭的焦點。統計數據顯示,2024年中國儲能企業簽約海外儲能大單規模超150GWh,訂單分布區域包括歐洲、北美、東南亞、中東、非洲等。
不過,高利潤也伴隨著高風險。北京市才良律師事務所主任王令向《中國能源報》記者坦言,隨著國內儲能產業鏈企業大舉進入海外市場,從專利侵權訴訟、商業秘密侵犯到合同債務糾紛,海外儲能官司頻發,并呈現出維權難、時間成本高等特點,一些企業缺乏對國際市場訴訟規則的了解,遇到糾紛時沒有有效的應對機制和經驗,往往表現出“水土不服”、束手無策。
出海形勢愈發復雜
美國是全球主要儲能市場之一。美國總統特朗普日前簽署行政令,對進口自中國的商品加征10%的關稅。此前美國對中國電池產品征收3.4%基礎關稅,并計劃在2026年對儲能系統施加25%的關稅。所以,中國電池對美出口的累計關稅將高達38.4%。
“抬高關稅將直接增加儲能電池和儲能系統制造企業的成本壓力。”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應用分會秘書長劉勇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根據美國清潔能源協會(CEA)分析,采用從中國進口電池構建的儲能系統實際成本將增加50%。對美國而言,短期內可能達到某種程度“保護”效果,但實際上是損害了美國消費者和企業的利益,這些成本會逐步傳導至用戶端,導致價格上漲。
業內認為,美國市場受關稅增加預期的影響,企業為避免未來的高成本,或在2025年出現“搶裝潮”;而歐洲市場對電池產業合規、供應鏈碳足跡管理提出更嚴格的要求,同時受庫存壓力和部分地區政策變動等因素影響,當地市場需求增速明顯放緩;中東、東南亞等新興市場快速增量,但面臨基礎設施建設滯后、項目周期長、資金管理壓力等問題。整體看,儲能產業鏈企業出海面臨愈發復雜的形勢。在此情況下,企業出海更要嚴把產品質量關,做好資金管理,嚴格按合同履約,確保風險可控。
派能科技產品主要出口海外,其2024年半年報指出,由于境外實體經營環境與中國境內存在較大差異,如境外實體未能遵守當地法律法規或監管要求,可能受到當地監管部門的處罰,直接損害公司在當地市場的聲譽,進而對公司的市場地位、經營業績和品牌形象造成負面影響。
遴選本土化律師團隊
在全球化競爭大勢下,摩擦糾紛只是企業“走出去”過程中的插曲。
劉勇判斷,國際儲能市場依舊保持快速增長態勢,預計2025年海外儲能市場新增裝機規模將達80GW以上。中國生產的磷酸鐵鋰電池將以創新能力、產業鏈和供應鏈優勢,進一步以成本和性能優勢主導或影響國際市場。
儲能企業要正視海外市場的機遇與挑戰。“企業進行國際貿易前,要跟蹤、解讀當地法律法規動態,熟悉法規涉及的電池制造商、授權代表、進口商、分銷商以及履行服務提供者等多方主體的合規責任和義務,必要時要取得外國指定機構的認證。”劉勇指出,企業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資金,持續跟蹤和研究海外最新技術知識產權和法規動態,開展風險研判。
事實上,儲能產業鏈企業也在適時調整“出海”策略,建立從產品出口到海外建廠,再到與當地企業合作、技術授權等多元化方式。
“比如對8小時工作模式的解釋,海外更嚴苛。而鋰電特性要求產線連續生產,實行三班倒,確保每位員工都在規定時間勞動,保存相應依據,證明生產合規,要從法規層面積極溝通。”王令指出,法律維權是專業領域,儲能企業出海過程中面臨的法律法規挑戰亟待得到高度重視,律師的案件經歷、影響力和知名度都是影響案件成敗的重要因素。“企業自己培養高層次的海外法律人才短期內很難見成效,出海也已經過了單打獨斗的階段,法律服務也應隨之本土化,應遴選更了解當地法律法規、地域文化的本土律師團隊,服務企業的全球化競爭。”(中國能源報記者 盧奇秀)
評論